今天的话题是评价。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人评价看得如此之重的时代。有些人严重到终生都在追求一个好的“他评”,当然也有少数人拥有明智,将“自评”看得比他评更重要。
几乎从来不读书的他,现在一年也能读上一两本,去年读的是大秦帝国,今年读了几本《环球人物》。读了书,有时不免要评论一番,比如今晚评判金庸先生。
关于金庸先生,他是这样评价的。大家都认为金庸先生了不起,其实他只要是开了个头,就根本没那么难了。用他的口头禅来说,金庸先生其实也“没什么”。仿佛只要他愿意往这方面去想去尝试,他也能成为第二个金庸似的。他说这话的时候,他们俩旁边坐着一对母女,这餐厅太火,又小又窄,桌子是连坐的,陌生的母女听的程度跟她一样的清楚。
她惊讶地看着他,自然是无法接受这样的观点,更无法接受如此不加掩饰地当众陈述。“前几天咱们看过关于女科学家颜宁的演讲吧,很多人都在背后七嘴八舌地评价他”,她眼前浮出出长江先生在朋友圈里评价说,“那些傻没钱还觉得傻不错的人,总是对那些比他们成功的多的人指手划脚,仿佛他们能够教别人更好的成功似的。”想到这里,她静静地看着他,想要眼神阻止他却完全没有会意。于是她很生硬地说了句:“先吃饭,不说金庸了。”
俩人慢慢走出餐厅,上电梯的时候,她开始接上刚刚的话题了。“关于金庸,我是这样想的。”她思索了半晌,在想着怎样组织语言。
“我们暂且先不说金庸,就说你我吧。
我们每个人都在评价他人和被他人评价,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身边那些远不如我的人来评价我的时候,他们的奉承和肯定,我是毫不在意的,永远不会因此而洋洋自得;而他们的否定和诋毁对我也丝毫造成不了伤害,因为我压根不在会去关注他们怎么想我怎么看我。哪些人的评价我十分在意呢?那些我崇拜的人,那些比我成功让我自愧不如的人,这成功也许是品格上,也许是才气上,也许是钱财上;而这样的人往往在评价他人时,不会非白即黑,而成功的同时他们就养成了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习惯。当这样的人指出我应该努力的方向时,我才会平心静气地反思。
而在评价他人时,我也会知道那些在品德和事业家庭上成功的人,我是敬重多,评价少的,至少不会轻易去否定他人,更多的是总结他们身上的亮点,值得借鉴之处。
话说回来,当你真的对那些不如你的人的评价看得比较轻的时候,作为领导,你就完全不会被巴结奉迎的糖衣炮弹迷惑;也不会因得不到下面的好评而不敢亮出自己的主张;再回到金庸,我认为他是流芳百世的成功人士,他的经典可谓一直被模仿,无法被超越。中国,他是唯一的,是那些在财力上远胜于他的人所无法比拟的,他这一生,将得到多少人,多少代人的怀念、敬重和喜爱,他比日本的宫崎峻还要更胜一筹。他是永远的唯一的金庸。”
她一口气说完,他一言不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沉默片刻,他默默地拿出《环球杂志》看起来,而她则拿出笔记本电脑记录下这一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