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材解读
《亡羊补牢》是一则古代寓言,出自《战国策》。 安排这篇课文 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 把握故事内容,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 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 读懂寓言的方法。
课文总共五段, 主要是讲了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 街坊劝他修羊圈、 堵 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 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教学时,要特 别注意引导学生清楚丢羊的次数, 丢羊的原因, 丢羊人的态度与变化。 其中第一 次丢羊后, 街坊与养羊人之间有段对话, 可通过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他俩的心理世界。尤其是那句“还修羊圈干什么呢?”得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 中的两个“又”,很值得琢磨,仿佛在敲响警钟,不经意地让养羊人大彻大悟。
寓言总是要了解故事的 主要内容, 那么让学生概括故事, 或者复述故事就很有必要。 小故事大道理的文 本特点, 需要紧扣故事内容来理解隐含的寓意。 寓言的道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 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比如抓住“后悔、不该不接受”这两个词,引导 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不该不接受”一词明白了 什么?再看看养羊人的行动:“赶快”、“结结实实” ;还有“再也”强调了 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 能起到强调作用。 从而学生水到渠成地悟出寓意:一个人做错了事, 只要肯接受 意见,认真改正,就算不晚。并且真切地感知了它的正确性。当然,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或自身经历, 丰富他们关于运 用本寓意的思想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