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读《发现教师成长密码》有感三则( 中)

读《发现教师成长密码》有感三则( 中)

作者: 4ffa14c5ce6b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16:27 被阅读40次

2018年03月24日  周六 雨

写会教育随笔

注意,这里用的是“写会”,而不是“会写”。鲜有人是开始便会写的,大多是写着写着,才在坚持中后知后觉,原来自己会写了。

读于春祥老师的《发现教师成长密码》,我有几个关于“写会读书笔记和教育随笔”的感悟,姑且记录下来:

这是第一点感悟。

根据卓越定律,只要你想卓越,就能走向卓越;同理,只要你想写,你就一定能写。想和能之间,需要的不过是勤耕不辍。卓越定律还认为,优秀的人一定处于塔尖的位置(但并不等于处于塔尖的就是优秀的,也不是意味着优秀的就必须处于塔尖位置),到达塔尖,需要的也是长途跋涉。

只要你想写,就一定能写点什么,先不论写的怎么样,也不论会不会写。这里强调两点,首先要迈出写的步子,并且坚持将写点什么的步子每天走上一两步;其次,写点什么,照目前的存在的问题看来,是一件更偏向于主观的事情,不是客观的阻碍,而是主观自我的懒惰、懈怠,也即无明。

想起哇哇唱读《孟子》时候读到的一个故事,孟子跟齐宣王摆龙门阵时说:如果有个二货一样的人,宣称他的力气大到能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但是拿不起来一根几乎没有重量的羽毛;他还嚷嚷他的视力5.0,眼睛贼到能看清毫毛的尖端,但是看不见一卡车的木柴,大(二)王你同不同意那个二货的说法?

孟子也是胆大包青天,居然敢拿这样弱智的问题考齐国的大王,不怕伤他自尊?不怕臣民给他扣个羞辱他们齐国大王的帽子?还给大王下套,钻进去就是傻逼,不钻进去就要被孟子扣住牛鼻子。显然齐王是不愿意当傻逼的。

然后孟子借此告诉我们这些懒惰的人儿: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愿用手力;看不见一车木柴是因为不愿用眼力;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惠。(扯远了,最近那句孟子不是对我们说的,因为这不是我们能做的,即便愿意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体重。)

读书笔记和教育日志的撰写,很多人多推辞不能做,借口是能力不够,很谦虚,实际上是不愿做,想讨个安逸的生活状态,想沐浴在幸福的怀抱里。

对于不愿做的,借用某某大爷的一句话:你永远也叫不醒装睡的人。

但我是愿意做的,而且读完全书后,又联想到苏霍姆林斯基、想到李镇西、想到淘继新、想到杜东平,想到陈宇,还想到所有出了著作的教育者,我决定:以后再也不在愿不愿的问题上纠结死磕了,把大脑运行程序直接设定成:写!

简言之,写会读书笔记和教育日志,重在一个“写”,写了之后再去担心“会”与否。不要把“会”放在“写”之前,还没动过手,就说不会,或者忧虑不会,然后纠结得死去活来。说句登登原创话:还没写呢,就想着会,你这么能,咋不上青天呐?

第二点感悟是关于如何写教育随笔。

虽然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请明确了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

但是结合自身经历,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写日记,一直到大一,从大一到现在,也基本没有停过笔耕,不过自身所处还是蛮窘困的。

大概是哪里出了问题。当然不能借此指证朱永新理保险公司骗人,只能省察自身。我想,肯定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呢?

通过与这些已经出版了的教育著作中的文章进行对比,多少有所发现:

自己所写的文字,不够大气,眼界小,高度低,重在关注自身,且鲜有针对某一件事情进行深入的具有一定高度的思考;太注重经验,没有将所阅读所感悟的理论上的东西,与生活中的经历结合,宛如在草垛下觅食的家禽,不知道沟通外界的海阔天空,从而也不可能给读者带来眼界、胸怀等方面的感悟或者启示,甚至连自己看了都觉得:这是个受了气的小怨妇写的。

简言之,缺少站在一定高度上对周围世界甚至整个世界的关怀,心不够宽广,闭门造车,读写没有合体,是自己在写文这块最大的弊端。

并不沮丧,反倒有些欣慰。写还是要写的,不过要改过来。要不然,在一个与书打交道、与知识常相伴的教育文化领域工作,到了行将就木之时,发现自己这一生居然没有给后人留下丝毫的可以品味的东西,没有在这个世界留下一丝痕迹,岂不是只能悲叹:呜呼哀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发现教师成长密码》有感三则( 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gf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