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这个标题,最先在你脑海中闪现的会是什么?
许多人应该会在“人”的限定下思考这个问题。
他会是谁?本该亲近,但却从未袒露内心的某个人?
父母、朋友、爱人、孩子、恋人、领导、同事?
假如把“人”的限定放宽到生活周遭的事物,答案又会如何?
他会是什么?看似了解,仔细想来却知之甚少的某件事物?
手机、读书、学习、身体、工作、历史、美国?
或许,以上列举的某个人、某件事,是你心目中最熟悉而又陌生的那个他。而下面我要介绍的这位,则一定会在你的清单上占据一席之地。
容我再卖个关子。
他是身体的一部分。
他有一个双胞胎兄弟。
他还有五个小兄弟。
你可能正用他拿着手机,看这篇文字。
他就是——你的非惯用手。
2
我是右利手,俗称右撇子。对我而言,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便是我的左手。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曾察觉他的存在。
二十多年来,我早已习惯了用右手承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劳作:右手写字、右手拿筷子吃饭、右手处理精细的操作、右手运球、投篮、右手玩手机、右手握鼠标、、右手刷牙、右手释放欲望……
也就是说,这二十多年来,我同样也习惯了左手的缺位,但凡能用右手去解决的事情,是不会劳心费力用不熟练的左手去处理。
假如没有缺陷或者残疾(没有任何的歧视与不敬,相反,我对残障人事充满了尊敬和佩服,他们所面对的世界,比正常人困难的多,需要付出超出常人许多倍的努力),相信许多人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我们不一定会每天和亲人相守;也不会每日与工作为伴;我们不一定会有机会每天照镜子,看见镜子里的五官容貌;也不一定会专门研习自己的身体,不会专门脱鞋观察自己的双脚、撩起衣服看自己的腹肌。
双手则不同,他们总是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零距离地参与着我们的生活。想象一下,每一天,你看到次数最多的东西会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双手,只是我们习惯了视而不见。
大多数时候,双手会一同出现:早起洗脸,晚睡脱衣;上班敲键盘、下班骑单车;
而扮演主角的,往往是惯用手。
学习,一只手写字,另一只手翻书;拆快递,一只手摁住快递盒,另一只手撕胶带;打球,一只手压腕投篮,另一只手调整辅助;喝水,一只手拧杯盖,另一只手握杯身;吃饭,一只手扶碗,另一只手拿筷……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选定了自己的惯用手,用他摸索周遭的一切,学习生活技能,从生疏到熟练。还有多少人会记起这段经历?现在看来,一切都理所应当,一切也都顺其自然。我们早已习惯了用惯用手去应对整个世界,而忽略了非惯用手在生活里的重要角色。
非惯用手,最熟悉的陌生“人”。
3
身边多了一个玩音乐的小哥,时常见他拿把吉他弹弹唱唱,那股清亮劲儿,激起了我心中对音乐的向往。
照猫画虎,有样学样,我开始尝试自学吉他。
正因为学习吉他,我才得以有机会重新感知和体会我的左手。
练过吉他的人都知道,右手53231323,无限循环;左手爬格子,难见天日。
视频里快速流畅的和旋转换,身边小哥令人眼花缭乱的音阶走位,优美旋律里隐含的勾、击、滑、拨,无数让我次怀疑自己有一双假手,特别是一只假的左手。
滋滋啦啦、刺耳难听的弦音仿佛在嘲讽我的天真无鞋。
手指长?保留手爬格子摁住试试;
手劲足?大横摁能Hold住么;
协调性不错?和旋转换来两组,不说难的,就C转D;
手指灵活?击打、滑弦能做到么。
“这怎么可能摁到,我手指头掰不开啊根本,疼得要命”
“不行不行,手指头没劲,摁不住”
“太难接了,小技巧这么多”
指尖的茧,来了又走了,走了又回来了;许久没练,手指生疏无力的触感会告知我的退步;一段时间练的多,偶尔的神来之笔则会让我兴奋许久。
“咦?貌似可以摁到了,好神奇”
“我能大横摁了,犀利,只是还不太熟练”
“放慢速度就行,一点点接,竟然接出来了”
就这样,我一点一点的感受自己的左手。
我忽然发现,左手原来可以提升这么多、这么快,肌肉是有记忆的,而练习总会让你变的更好。
4
结识了一帮热爱篮球的兄弟,对他们而言,篮球不仅仅是娱乐、打着好玩,而是热爱。在他们的感染下,我也开始重新审视篮球这项运动。
恰逢而立之年膝盖受伤,也终于,在一次次被小年轻们美好而迅捷的肉体甩开后,明白了拼身体、比速度的时代已离我远去,唯有增长技艺,才能在若干年后依然在球场上有立锥之地。
于是,我开始偏爱一个人的球场。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再一次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左手。
“左手运球竟然这么差!?”
“左手持球,完全没有做假动作的能力”
“左手背运只能一下,还拿不稳”
“左手上篮一直很僵硬”
有练习吉他的经验,我知道左手可以做得更多,只是他一直习惯性地被忽视。他的能力一直在沉睡,等待被练习唤醒。
左手运球100次,左手胯下前后运球100次,左手投篮100次,左手运球晃动加背运100次……
我努力用练习唤醒尘封的左手,解放他的天性。而他也没有让我失望,从不断的失败到偶尔成功,从偶尔成功到慢慢形成习惯、化作本能,我不断地感受到左手带给我的惊喜:许多先前无法企及的动作,现在已经可以本能的做出来;视频里精彩的镜头,自己也能像模像样的模仿;最初用左手投篮,挨不到框、找不到北,如今已经能空心入篮。
不断的练习,时间看得见,你自己看得见。
5
近日,自己不小心,割伤了右手中指。
吃饭,右手被包扎,拿筷子不便,我便尝试用左手拿筷子,捻菜、扒饭。
早餐是面条、稀粥,用筷子难度算不大,但即便如此,刚开始也非常不习惯,左手用力到生疼,也夹不起。只能就着汤水往嘴里扒拉,早餐算是磕磕绊绊吃完。
中餐,饭菜不同,用左手持筷就格外的困难,夹不起就扒拉,把饭菜扒拉到合适的位置、角度,再集中注意力奋力一夹,ok,终于夹起来了,来不及高兴,赶忙颤巍巍地往嘴里送,结果,临到成功,掉了。重头来过。
挨过了几顿饭之后,我对用左手拿筷子吃饭也有了一点心得,慢慢也能一次性把食物送入口中,虽然速度很慢、依旧会感到别扭,但这样点滴的进步,让我体验到更多的可能。
6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作者李笑来,在关于《执行力》的讲座中提到: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情,都可以用流程图进行分解。由庞杂,化为精简,定位成一个个小的环节。遇到某个节点,不会,学;不熟,练,循环往复,持之以恒,直到完成这个节点,再继续前进,事情也会因此而得到持续推进。
感受左手的点滴变化,让我感到很兴奋,因为这恰是某项能力通过循环往复、持之以恒的练习过后带来的改变,由生疏变得熟练,热切而明显。
但不仅限于此。
最熟悉的陌生“人”,可以是非惯用手,他更可能是因人而异,是某种潜藏、沉睡等待被发掘的能力。
主动寻求改善,总好过被动的适应调整。尝试去寻找潜藏在你体内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即便他一直非常的陌生,但相信,找准切入点,把纷繁复杂的事物化简成一个又一个节点,在不断练习和坚持中感受点滴的变化,那种奇妙的感觉会令人上瘾。
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别人看不见,但你自己看得见。
最终,时间会给你褒奖和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