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药行业又迎来一剂猛药,即国家卫健委发布首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目录涉及20个西药「大品种」,同时对中成药处方做了严格限制。
这距离财政部下发的针对77家药企的穿透式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一个月未到。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除了部分群体的业务受损,更多是影响了医药人的心态与斗志。唱衰行业之声不绝于耳,但果真如此吗?
医药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从2015年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到民生大计之医药产业被重构,这就当然避免不了。这是一次受政策倒逼的产业升级之路。原本八十年代出台的以药养医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形成的漫长的行业红利,让粗放式管理成为主流。没有猛药,行业转型同样漫长,甚至遥不可期。
所以,无论是之前的两票制、带量采购,还是今天的穿透式检查、合理用药目录,无非都是一种形式,而倒逼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是必然,是政府挤出「毒瘤」的决心。这毒瘤不是特指哪些从业者,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行业顽疾。
从业者,尤其是医药工业企业,要想在这过程中不被误伤「挤出」,就务必要有壮士断腕之决心,加速企业内部的改革。
CSO模式是当前政策环境下最佳的商业模式,同时要确保业务真实性
有人会说,谈企业内部改革就得强研发?这算是目标,企业若没有资金储备而贸然跟进,可能到达不了彼岸就得被淘汰;又有人会说,从营销合规搞起?这是底线,不是改革的方法;那数字化营销呢?这充其量只是一个局部战役。此时更应当从战略层面实现突破!
具体如何突破呢?当前看到最多的就是大量代理制为主的医药工业企业,迫于政策限制,率先从财务模型上实现「CSO模式」:即向咨询推广类服务型企业支付营销推广费用,实现「服务外包」的表象。但往往业务模型依然还停留在过往的「货出钱进」这一底价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82940/235408b820742f29.png)
这就造成了:经营者、协议约定内容、业务实施等都可能存在业务与财务未统一的问题。表里不一,业务真实性受到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了。
医药行业中,中医有个说法叫「标本兼治」,治病要找内因,用药要从根本。怎么临到自身就“犯糊涂”呢?笔者非常理解相关企业的无奈,尤其是两票制实施以来,涉及的业务区域可能一夜间就得“改造流程”,否则业务就得即刻停摆。但如果此时只从财务模型上应付,那只是治标不治本。
确保业务真实性要从顶层设计CSO业务模型
所以,要想实现标本兼治,就得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真正的服务外包模式的营销战略,使得从业务层面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已存在的财务支付模型相统一)。如何设计这需要管理层的智慧碰撞,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但以下几个关键要素是必然要面对的:
一、固有组织架构的优化与工作职能的再分配
其实从向服务商支付营销推广服务费用的那一刻起,药企已经被迫走向了模式转型的路上。但转型从来都不是某一两个部门的事情,尤其让财务部门充当一线,这是最要命的。应当要各部门实现联动,各司其职:预算制定靠全体、供应商招募靠商务、服务交付靠市场、服务结算靠财务。
二、销售费用的预算制管理
按销量事后结算,这显然不是服务外包,这是业务佣金。结算与事实未统一,业务真实性从何谈起?列支的营销推广预算应当是服务于全年营销推广活动的目标,并控制在行业合理范围内;而活动的设计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为了花钱而花钱显然站不住脚。
三、实现服务供应商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原来的代理商张三还是李四,那已经是过去式,药企应当重新建立一份遵从于当前CSO模式的服务商档案库。服务商资质审查、合同签署,均要与全局的营销推广方案形成关联性。如若不加以提前管控,难免会出现过票行为,危害企业合法经营。
另外,从资源最大化角度来说,服务外包肯定优先原有模式下已合作的代理商,此时药企可与之友好协商,积极促进其取得相应资质,再次建立相关业务往来。但现实情况是,依然存在个别代理商群体,未能看到本质,舍近求远,通过过票方式来实现财务往来。要知道,业务真实性与终端推广商业行为,是两个维度的标准,不可因噎废食,没有前者(业务实施与企业身份必须一致)这个大前提,其他再规范都是徒劳。
四、建立营销服务外包的成果交付与审核机制
既然制定了营销推广目标与相应的预算,并且执行了服务外包,那么被交付的服务成果自然要有相应的流程管理与审核机制:哪些部门负责、怎样达到结算的标准、如何转化为企业成果。如果仅仅是一堆堆数据与信息堆砌在案头,不加以转化,这份费用的支出如何经得起推敲?
五、用信息化来管控服务外包一系列业务流程
如今OA系统已是大中型企业的标配,这在提高效率、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一致性上功不可没。但面对一个全新的CSO商业模式,原有的系统显然难以胜任。如何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对数量庞大的推广服务商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多部门协作分工确保顶层设计快速落地、如何确保服务外包成果的有效交付?通过诸如「医彩管家」这样的专注于CSO业务模型的信息化系统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告别粗放式管理,拥抱精细化
当然,以上只是框架的搭建,企业竞争力还需体现在诸如产品、人才、渠道等更多维度资源的积累。但无论过往的成绩怎样,那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
倘若管理过于粗放,一例恶性事件就能让一家千亿市值的上市企业顷刻崩塌。而再渺小的企业,只要把握住这次产业升级之路的脉搏,积极拥抱变化,精细化管理,就有可能拿到行业重构带来的时代红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