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视马克简书电影院电影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作者: 我的唱片机一直忘了关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14:11 被阅读77次

    要进入成年人的世界真是太难了:每条路都通向同样的边境。天空那么远,大河全被盖上灰不溜秋的水泥板,树没了眼睛,动物没了声息,人没了人味儿。——by勒克莱齐奥

    《狗十三》,这部名字略显拗口的电影,其实早在2013年就被制作完成,而直至2018年的岁末,才被允许公映。

    在豆瓣评分高达8.4,被誉为国产青春片神作的电影,到底有什么特别?

    · “一罐”被密封五年的“脏话”

    李玩,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13岁少女,由于父母离异,一直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里。再婚后的父亲又有了个儿子,却一直不敢告诉李玩。

    父亲为了“讨好”女儿,送给她一只狗,而后随着这只名叫“爱因斯坦”的小狗到来,李玩的内心也开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崩塌。

    偏科的李玩喜欢物理,却被父亲强制报名参加了英语兴趣小组。李玩因为心急寻找丢失的“爱因斯坦”时,不慎把爷爷推倒,结果不由分说的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打骂。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从小就缺少父母温情关怀的李玩,一直成长在一片孤零零的荒野里。那里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存在于想象中的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自己。

    没有谁能走进李玩敏感的内心世界,直到一只小狗出现在李玩的生活里。李玩把它当做最好的朋友,把它当做另一个自己。

    可是最终小狗走丢了,长辈们都不以为然,觉得只是一只宠物狗而已,有什么好在乎的?

    他们丝毫不能理解这只狗对于李玩的意义,他们劝她、训斥她、哄她、欺骗她,最后还要端上一盘狗肉来考验她……

    导演把成长的残酷性,撕裂给我们看。

    饰演李玩的张雪迎和饰演李玩父亲的果静霖,两个人一个在戏里代表的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一个则是演绎出了少年成长中的孤寂与心酸。

    父女俩每次见面都以父亲的“我是为你好”而开始,却以李玩的“心碎成一地”而告终。

    一个原本纯净无邪的少女,在周围人的逼迫下,慢慢藏起了“自我”,渐渐学会了“伪装”。

    不解、对抗、倔强、投降、孤独、成长……《狗十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算是一部标准的青春片,因为它的底色是现实,是根植于中国当代社会复杂的家庭关系之中。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曾执导过《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影片的曹保平。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他一贯擅长于拍摄黑色犯罪类型的影片,这次在《狗十三》中,却是以一个少女的视角,来展现人性中的善恶。

    事实上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在哪一瞬间,忽然就长成了一个大人。是在18岁的生日那天吗?是在学校集体举行的成人礼上吗?

    《狗十三》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一个少女,在她的青春期是经历了怎样的阵痛与创伤。

    这种痛不是以往青春片里的那种狗血之痛,而是几乎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遇到的一种无以名状的哀伤。

    你被“爱暴力”过吗?有一种爱叫做“爱暴力”,他们最常出现在亲子关系里。

    往往父辈们一旦打出“爱”的旗帜,好像就可以无条件的操控自己孩子的一切。因为都是为了你好,所以打你骂你是为了让你成材成器,严厉的教育方式是为了让你记住教训。

    因为是为了你好,于是可以无视孩子的自尊和隐私,肆意偷窥孩子的日记,把控孩子的交友圈。

    因为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要听我的,做家长的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难道还能害你吗?

    更多的家长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打掉自己孩子身上的“小毛病”/闪光点,他们期待孩子能向着自己所希望的那种“标准”成长。

    为此他们毫不惜力的砍掉子女身上的棱角,就为了把他们打造成一个充满了“条条框框”的合格成年人,而不顾一切地抹杀了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父母的不理解,长辈们的指责,时常充斥在许多家庭之中。家长们常常以爱之名来要挟自己的孩子,年少的孩子被迫早早地学会“懂事”。

    他们被要求像个大人一样做体面的事,说得体的话,不可以由着性子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要懂得“顾全大局”。

    还记得那个曾经令无数青少年“闻风丧胆”的杨永信吗?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之所以能“屹立不倒”的原因,正是这背后有着一股强劲的社会道德绑架,与一批家长们的盲目“爱暴力”所导致的。

    “听话”是许多家长要求孩子拥有的唯一“信仰”,因循守旧的思想在很多人的心里根深蒂固。

    曾经读到过一篇关于“发条怪”的文章,觉得文中有在暗喻人生、人性。

    成年人并非生下来就是成人,他们也曾是少年是孩童,可最后却无一例外的都被上上了“发条”,难道你我真的都是冷冰冰的发条怪吗?

    小孩子被教化成大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返老还童,却是万分艰难的事。

    我们无数次被提醒被教导,你已经长大了,你不能再“放任自流”了。责任才是你应该履行的事,拿起你的饭碗出去找票子,去给你的家人买点心吃啊!墙上一张张的奖状,银行卡上一串串的数字,这才是你要做的事。

    年龄是被反复提起的数字,你已经XX岁了,你不是个孩子了。怎么,我几十年就是这样过来的,你还妄想能改变吗?告诉你吧,没用的,你还是老老实实接受吧,这个叫宿命。

    这种“人生来就是受苦的”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植入进很多人的脑海里了,所以衍生出些类似“人生不值得”的论调。

    《狗十三》里的李玩,她的名字是长辈们随便取的,弟弟昭昭的名字却必须是深思熟虑的,只因为他是个男孩儿。

    父亲不许李玩私自和朋友喝酒,却又在酒桌上逼着她敬酒。

    好与坏的标准早就被定义好了,作为后辈,要做的就只是遵循和传承,而不许“搞特殊”似的有自己的想法。

    孤独又无助的李玩找不到生活的出口,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后,最终选择了向生活妥协,不再“执拗”,不再“固执己见”。

    也许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李玩是长大了懂事了,才选择了与生活和解。而当她面无表情淡定的吃下狗肉时,内心的悲凉又有谁会知道,又有谁会在意呢?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爱能催生出温柔与希望,但是如果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当的,那么同时也能催生出暴力与绝望。

    “我沉睡一夏天

    突然满眼的工业

    麻木代替热血

    破的城市 平淡日子

    他要寻找 生活的刺

    生活是这样子不如诗

    转身撞到现实

    又能如何

    他却依然对现实放肆

    等着美丽的故事

    被腐蚀”

    长期以来,国内的青春片几乎已经沦为一种假大空似的狗血片。

    诸如《左耳》、《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栀子花开》、《小时代》、《后来的我们》等影片的豆瓣评分,都在及格线上徘徊。

    事实上,人们早已看够了俗套、虚假玛丽苏似的偶像剧情。

    今年年初时的一部《伯德小姐》,让国内观众频发感叹,为何我们就拍不出这样写实带感的青春片?

    相较于伯德小姐那种不被理解,渴望自我的叛逆青春,李玩过早的就匆匆结束了自己的少女时代,转而变得隐忍,甚至最终会走向世故和圆滑。

    比起那种尽力撕扯扭打的画面,她的一言不发才令人觉得心疼。

    是否对社会上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妥协,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曾经一尘不染的少年们,有人开始逐渐变得麻木、虚伪,也有人仍在痛感中苦苦求生。

    电影《狗十三》并没有做任何的道德审判,但是它试着在教我们如何去跳脱出局,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人生。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影片里说:“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那张看不见的“网”一直在用力试图网住所有人,而每一个未被驯化过的孩子,都显得是那么的势单力薄。

    张雪迎在微博上说:“如果有一个平行宇宙,希望那里的“李玩”能自由生长,而那里不再有以爱为名的“爱暴力”。”

    衷心希望“这样的事”,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以后会越来越少。而我们再也不必只能借助于对平行时空的幻想,来希冀出一种圆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jq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