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彩又称珐华或珐花,是我国民窑中风格独具的陶瓷产品。它始创于元代,盛于明,早期在山西蒲州一带烧造。法华彩的装饰方法吸收了山西壁画所采用的勒粉彩绘。先在陶胎上用特制带带管的泥浆袋,好似一支装满泥浆的自来水笔,一边挤压泥浆,一边在胎上勾勒凸起的图案轮廓,然后用黄、绿、紫色釉料填上色彩,再经过低温烘烤而成。明代晚期以后,江西景德镇仿制的较多,然而用的是瓷胎。法华彩瓷器造型庄重大方、色彩浓艳、立体感强,这是它的特点。
法华器的器型以罐和瓶居多,人物造像有为出众-图案以人物和花鸟为主。
法华瓷器最早是一种陶胎彩器,也是琉璃的一种,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法华器创于元末,以明代制品最精也最多。
它的制作工艺、配方和琉璃的烧制存在不少共同之处。在古代法华器的制作方法采用了彩画-技艺中的沥粉方法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
珐花的主要产地在山西一带,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场开始烧制瓷胎珐花器,其釉色称其为“珐花釉”。有珐翠、珐黄、珐蓝、珐紫、珐青等多种,色调较之陶胎珐花更加精美,艺术表现力更强。康熙时期瓷胎珐花器烧制得相当成功,以茄皮紫釉、孔雀绿釉为代表。一件珐花釉笔筒,通体施茄皮紫釉,其上以孔雀绿釉斑点作装饰。釉下刻画垂柳、山石、蜻蜓图。元代琉璃制品有香炉、宝灯、楼阁等,珐花是在琉璃基础上发展的一个新品种,是陶胎彩器。珐花器胎质白灰,釉色鲜亮,制作方法与琉璃不同。
自雍正、乾隆至嘉庆时期年,是清代经济繁荣盛世,杜会奢靡之风使人们对家具的爱好追求纤琐繁耨,故清代中期用料宽绰,体态凝重,装饰上求多求满,甚至采用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的手法,炫耀其华丽富贵。清代晚期自道光至清末年,中国传统的古典家具业逐渐走向衰落,其时做工粗陋,形式庸俗,上乘之作少见。也有的受外来文化影响,造型向中西结合转变。
《清代家具》第一次与世人见面是在1995年,1996年英译本出版并在全世界发行。“这是第一部关于清代家具的学术专著,研究、著述从填补尚付阙如的空白开始,并能达到如此规模,值得赞贺!”王世襄先生在为该书作的序中,如此说道。
下图为近两年成交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