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很偶然地,我翻看自媒体平台上的粉丝情况,当看到一个名字时,我愣了一下,昔日的“互相关注”已变成了“关注”,打开他的主页一看,他的关注已变成了0,粉丝还是1700多人。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是不是和那次有关系呢?
他是一位作家、大学老师,写的文章在我看来很有厚度和哲理,一连几天我都转发了他的短文。可有一天,我忽然看到在我的转发下出现一句批评作家文章的评论,而批评者也非等闲。我赶紧回了一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吧。
那位作家取消关注和这件事有关系吗,如果是,那我可真要内疚了,若不是我的转发,又怎会造成那次的辩驳?我有些难过了。
如果当众的辩驳,会造成别人的难堪,不如私下交流,私下即使辩得咬牙切齿,也只局限于两人之间,不会因引发公众围观而加深矛盾。
私下更有利于深度交流,可能两人会“不打不相识”,因辩驳而做成朋友。
前些日子,在一个平台上,我蜻蜓点水地参与了一场小型“辩驳会”。
起因是一位年轻作者写的一件小事,他在洗碗时好心把自己的洗洁剂给一位女士用,结果他滴了一滴,女士的碗不移开,又滴了一滴,女士的碗还是不移开,于是他被恶心到了,发出感慨,认为这位女士爱占小便宜。
评论间里很热闹,多数是说作者的,有人说:“你应该属于那种喜欢卖弄,假装好人的吧。”年轻作者回复:“我想你应该属于那种过度自信的人吧(后面附上两个笑脸)。”
我也参与其中:“人家可能只是一时走神了。”他回复:“不可能,她一直死死盯着我。”我以一句“哈哈哈,观察细腻。”结束这场“战斗”。
这场辩驳很好玩,就好像一群小孩子在“过家家”吵嘴似的,吵着吵着就有了趣味,当然它也建立在我们这些参与者的心态和适可而止上。
生活里,有了这些小辩驳,就像平静的水面起了微微的波澜,有了丰富生动的场景。
辩驳,我们需不需要,在什么地方,到什么程度,还真是值得思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