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某些年轻人,做这个不感兴趣,做那个也没兴趣,这是很常见的。
注意:这个“兴趣”二字可不是真正的兴趣,而是他觉得这个工作不轻松,工资低,干活累,所以就说没兴趣,其实就是个借口。此兴趣非彼兴趣。这个兴趣在某些年轻人的口中其实就是有没有意思的代名词。什么是有意思?就是好玩儿、轻松、不累!笔者认为这是不太妙的,不要经常借兴趣之名行偷懒之实。这样会严重阻碍到我们正常的人生发展目标达成。
时下很流行的苦情成功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没伞的孩子要努力奔跑,
你不努力,没人替你努力!
你看过纽约凌晨四点的街景吗?
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更优秀的人,他(她)们比你更努力。
。。。 。。。
笔者个人以为,如果你能用这种二维文字打动一个在精神上昏昏欲睡的年轻人当然是好事,因为这证明了TA并没有完全睡着。没有象一只驼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自欺欺人。但是,现在多年流行的宅男文化告诉我们,用这简单的文字要想叫醒某些真正沉睡的年轻人,是相当困难的。宅男之所以宅而懒,没有上进动力,正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某些精神鸦片而不自拨。比如游戏、上网、网恋。。。要想宅男不再装睡偷懒,引导者或者个人本身必须打破舒适界线,把自己推向生活危机的边缘,这样才能慢慢的唤醒一个人的丛林生存本能。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单以金钱论成败。一定要有精神上的价值自发认知,而不能只认定发财了就是成功了。因为钱财一旦用光,精神便沉沦不振,把价值意识建立在单一金钱数量上,这是失败的单向引导。价值观是不稳定且不靠谱的,这是笔者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曾经看过网易人间的一个故事,说深圳有一个城中村,里面住着一群多年不愿意回老家的人,他们有的是毕业多年却屡屡打工失败居无定所的年轻人,有的是失败的小商人,有的是农二代。。。这群人的一个共性就是他们还揣着自己认定要发财的梦想,在深圳这个外人看来遍地黄金的地界里混着日子,过着象行尸走肉一般的日子,未来遥不可及,现实极其收缩破败,沉沦于廉价住处和廉价三餐以及网吧文化里。这样年复一年的混着无法摆脱现状,有些人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却还是居无定所衣食堪忧,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宅男文化圈,说它是文化,此文化非彼文化,而是特指一种现象,厕所文化也是文化的一个现象。
其实这个现象就是宅男文化的一种极端体现。网吧是天然的脱管障碍,并不是每个人到一定的年龄了就懂得如何稳定谋生而且精神意识自立的,很多的人是在反复中挣扎中一直都找不到稳定的出路,又不肯低就,结果就迷失在大都市中,直到老死无着落。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不少见的现象。
虽然TA们看起来不象宅男,每天都在为了生存奔波,都经常有外出,要么找工作,要么找房子找吃饭地方,要么就是会友喝酒,但其实TA们的心态是收缩的,就是既不能实现一战成名,又不能痛苦的慢慢积累突破自我,有什么稍大一点的困难便去放大它,然后自我退缩,理由很简单,有最基本的吃住满足了,可以上网放松麻醉自己就行了。这是真正的在混。这跟物质朴素主义者有着本质区别。而物质朴素主义者是有远大的目标追求的。TA们只是物质条件上不会去过分追求炫耀,而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实现自已的投资中。
宅男要想拯救自己,需要两方面的助力,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要觉醒,不能半醒不醒甚至长期开脱自我麻醉,因为很多时候人生确实是痛苦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没有资源协助的前提下,长期不能自我提升确实是会沉沦在社会边缘,终日为了生存奔波而看不到出路。
笔者个人总结,作为一个普通家境和社会背景的人来说:
一等资源是教育(可以影响几代甚至十几代人)
二等资源是房产(70年三代人)
三等资源是人脉(30年最多)
四等资源是婚姻(有效期变化不定,变数太多,无法稳定计算)
五等资源是存款(有时候人性能让其一夜蒸发)
为什么这样区分呢?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中上阶层的稳定跳板,自古以来皆如此。无数事实证明:教育投资远比金钱投资影响要长远得多,教育能影响几代甚至十几代的人。我这里特指家庭精神传承的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有很多家庭和个人会误把教育等同于学校里的应试或者社会的体制教育,这是片面不完整的,家教也是教育并且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还有自我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人的一生教育成分是多元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的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多元的引导使自我认知和意识完全觉醒、对社会价值观的完整构建、并且不断调整使其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实现。我不是在卖弄概念,而是真正的自我总结。并不是从哪本书或者百度上面复制来的。概念的定义就是要全面且完整。只不过笔者比较擅长此道,总结能力可达教科书级别。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此方面能力。
现代商业社会中,很多人很多家庭已经看不到这种教育的长远影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TA的家庭一代甚至几代人都为贫穷所困,已经屈服为金钱的奴隶了,甚至从根本上麻醉了自己,认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这是很可悲的走下坡路意识。
笔者以为: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竞争法则、权衡利弊、调整自我,然后在社会规则框架内实现价值最大化。这跟金钱至上的家教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区别就在于本体价值的增值弹性。
金钱至上的世俗家庭意识中,只要你占有了一定数量的金钱,你就是成功者,而什么竞争、创业、实现价值,上进学习,家长是不管不顾的,TA们只要看到最终结果。这在教育逻辑上有着巨大的漏洞。这是一个势利的家教模式,也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模式,
只看结果不参与过程构建和修正去定成败,从家长角度来说是用逻辑悖论撇清了责任关系,即:你失败了是你自己不听话,我只要看到一个未来能赚钱的你,少跟我说那些没用的!家长养育你这么大了,是没有一点责任的,我只负责用钱财用食物把你养大,你的精神成长、自信建立、学习能力跟我没什么大的关系。
现代社会,有着太多这样以金钱关系为主维系的家庭关系了。养育恩情也折算成了一定的钱财,子女给了父母,便被夸成孝顺,不给则视为大逆而不孝,而父母则终生被禁锢于为子女谋划钱财身家的不归路上,买完了房子还要攒子女的结婚钱,结果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一个家庭没有正常的亲情,子女终日在外为钱财谋生而无法回家维护亲情,只是用一句话便搪塞了这种精神关系。一种是身不由已的江湖无奈,更多的是被这个社会的世俗观念所绑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