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社会的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人不听上一代人的话。
那个扎小辫的大三男生当他映入我的眼帘时,看他的神态,我很确定那就是他。
尽管我之前从未见过他,可我熟悉他的父母,我们年少时是彼此相知的同学。
他的妈妈提前告诉我,见了儿子会大吃一惊的,因为她的儿子留着长头发。
事实上,他的头发梳得很整齐,所有的头发都规规矩矩地梳到脑后,然后扎了个约一寸长的小辫。从前面看,就是个身高一米八的阳光大男孩,不仔细都看不出他有留着长头发。
有时候真的要赞叹遗传基因的强大,他的举手投足像极了他的母亲。
他的妈妈给我打过几次电话,表达了对他的未来之担心。他的妈妈认为他对自己不够狠,下不了苦心去做一件事。
我问他,学习很苦吗?
他回答说,不苦啊,喜欢学的话,乐在其中,不觉得苦啊。
如果他是从心底发出的感慨,那么这应该是学习的最好状态。
我又问他,以他当下所在二本院校的学校水准,去报考北京的一所知名大学,况且跨专业考研,还是从工科跨到竞争激烈的文学类,可否很有挑战性?
他说他知道啊,想报的专业,今年的国家线是350,北京的高校对外校的压分还是很厉害的。
我跟他沟通说,有困难在,但是心中有目标,为了理想奋力一搏自然是值得的。当然,要参加竞争性考试,熟悉游戏规则是必须的,譬如把公共科目里的英语和政治尽量拿高分,这两科怎么着也得拿下140—150分,这是考生个人能够掌握主动性的考试科目。
我问他,英语水平怎么样呢,六级过了吗?
他说,六级准备这学期报考,四级大一时刚过线。他说其实现在很多大学考研不考虑六级的,考研英语过了55分,就可以证明英语水平相当不错了。
我问他,你考研的历年真题做得怎样了?
他说,就那么几套真题,还没舍得开始做呢,一直在背单词,先把词汇量拿下。
我建议说,毕竟下半年就要参加考试啦。你还是要按考试的节奏做真题,一遍一遍地重复做,充分领悟出题者的思路,争取做到,即使那道阅读理解题的答案拿捏不准,也可以凭直觉猜出来。现在考研者众,的确竞争惨烈,如果第一次没考过,还准备二战吗?
他说,当然要二战了。若是考不过,一定是学习程度没上到那个层次,只要坚持努力,学习水平到了,也就考上了。
我仿佛看到了他的爸爸,年少时坐在我的对面,英气逼人、自在从容地侃侃而谈。
他说他很喜欢哲学,所以跨专业报考。一次考不上就考两次,两次考不上那就继续考,考上后,硕士博士继续读。
他说他知道这个专业不好就业,钱景也差,不过他就是喜欢,就想在高校里做个教师,一辈子研究这个了。
他的父亲口才不错,我猜测他在父亲面前,几乎没有开口表达自己的机会。
因为在他父亲这一辈人的逻辑里,大部分是非对错有固有的标准体系,以他当儿子的身份似乎很难撼动父亲的价值观念。
从另外一个视角,在父亲特别喜爱讲道理的长期耳濡目染的环境下,也让他的语言表达体系有了丰富的滋养,这对他今后人生规划里的教师职业,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支持。
他没有他父亲拍案而起的年少张扬,却养成了认定一件事便不屈不挠的韧性。
他可以守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不说话,享受着一个人的天马行空。
可一旦打开话匣子,他也兼具了他母亲阳光般的温和。
他没有展示多少锐劲,却也有自己的规划。
这个规划有多少可行性?
这也是他自己、他父母在追问的问题。
正如哲学的三个经典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是谁?或许很多人困在自己观念的牢笼里而不自知。
这个扎着小辫的大三男孩,看起来有些特立独行,其实这恰是他在尝试着做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在哪里,才会有可行的操作性方案啊。
而事实上,有些人一直以社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并且是社会道德价值的代言人,却唯独不代表ta自己,那么活得是真实还是虚假?这个每个人自有定论。
这个扎小辫的大三男孩,跟我见面后,跟妈妈电话沟通,问他点餐时的表现可否合适?
有了这个自我反省,他就开始具备了融入社会规则的理念意识。
扎小辫,是他对自己的接纳;认识社会主流价值,是他有被社会接纳的主动性探测思维。
而当下这个社会,也有了足够的包容,包容每个人的个性张扬。
一个人,越不是全部努力地去服从他人的愿望,越不会去要求完美或者‘’应该‘’,那么他的天分也就越有可能表现出来。
正如有人所说,社会的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人不听上一代人的话。
扎小辫的大三男孩,祝福你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