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选自《礼记•大学》
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在"盘"(一种盛水器皿,这里特指澡盆)上刻了告诫自己的铭文:“如一天能够自新,则应该天天自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鼓励平民百姓要经常改过自新,从而具备新民的气象。”《诗经》上讲:"周国虽是旧的邦国,但文、武王能够自新其德并博施于民,因此可以秉承天命、建立周朝。"所以君子无时无处不在反省自己的过失反思自己的生活,坚持改过自新、坚持去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是商汤刻在澡盆上的铭文,那么新的本意自然与洗澡有关,即今天把身体洗干净,以后天天都要洗干净;这样一天天地坚持洗净身体,让自己每天都是干净的。而将"洗净身体”的"新”变成完善自己的"新",则是将“新”的含义进一步阐发的结果。作为开国之君的商汤,要求自身的道德水平如同沐浴一样,能天天洗去自身的过失,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日日自新。通过这一阐发,中国传统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新词——"日新",意为"日日更新,不断进步"。
我们今天常用的”日新月异"一词,就是在这个意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当下,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当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当品格与能力已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内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就需要有较大的提升和转变。因而,不断提升知识素养和智慧能力,是教师一生的课题。
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引路人”的神圣使命,需不忘初心,精心耕耘,改革创新,恩泽学子,这都离不开读书学习、潜心钻研。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今天,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率”越来越快,能力的“迭代率”越来越高。过去读几年书就可以教一辈子,如今只有学习一辈子,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不能自觉地涉猎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各方面理论素养,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就很难占领核心素养的高地,也就很难在教育主阵地上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因此,优秀的教师总有读不完的书、学不尽的理论、思不竭的理念,总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追求。教师只有不断储蓄好个人素养与能力的账户,才能用源源不断的才智活水,托起教书育人之舟,配得起人师之名。
自古至今,儒家对"日新“思想是很重视的。在《周易》的《系辞》中就有这样的话:“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所谓盛德,在这里是指高尚的品德。为什么“日新"被当作高尚的品德来称赞呢?《周易•升卦》是这样解释的:“《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儒者认为,品德的积累就像草木从地里长出来一样,日日不停,积少成多,逐渐变得高尚起来,最终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这样看来,《周易》的"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不就是与“苟曰新,曰日新,又日新”不谋而合吗?
《论语》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逐步深入的过程,教育也是一个边学习边思考边创新的过程。
平常日子里,看到一段精妙的思想理论,拿起笔来做一次润泽灵魂的摘抄,是学习;读一本书,拿起笔来写个心有所得的眉批,是学习;计算某个复杂的问题,拿起尺子画个辅助思维的结构图,是学习。正是在长征路上,即使身患重病躺在担架上,也仍然坚持阅读的毛泽东,才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正是屠呦呦,苦学医学,坚持从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进行380次筛选、190次失败的“日进”,最终傲摘诺奖。
在回顾宋代,儒家学者们对它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如北宋著名儒学家张载在解”日新之谓盛德"时就说:“日新看久而无穷。”意思是"能够日日更新的事物,就可以长期存在无穷无尽''。他所说的“日新”,显然不止于"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囊括世间万物,意指一切事物都要不断革新,以求生存和发展。
到了近代,鲁迅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投机钻营,或可名噪一时,但终究名不副实、行之不远,虽然“有效”但“有限”。要想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走稳、走远,勤学日进是不二法门。因此,正视自己、认真做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学习,一以贯之地思考,锲而不舍地创新,才是专业成长成功的必由之路。别幻想着一步登天,毕竟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回到当代,有记者问,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够获得里约奥运冠军?郎平的回答是:通过一天天慢慢的进步,直到登上奥运领奖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量变的积累至关重要。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提升核心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既要有一种紧迫感,也要防止欲速则不达。反观有些教师,总想一举成名、出人头地,静不下心、沉不住气,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既不能“日学”,更难以“日进”,丢掉了做学问的静气和沉潜。更有甚者,玩滑套现、钻营取巧,整日忙攻关、跑人场,不愿、不屑学习,不会、不善创新。
具体而言“日新”思想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
先说"日新”思想对社会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说:"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确实,旧有事物总会被新生事物所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总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历史洪流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从治国的角度说,"不日新者必日退",一个国家只有顺应时势,不断解放思想,推逬改革进程,跟上世界发展潮流,才能在充满艰险的竞争中获得“弄潮儿”的资格;而那些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的国家,则会日益衰弱,甚至沦落到仰人鼻息的境地。近代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主张以新学取代旧学、以新政取代旧政、以维新和革命改变旧体制,继而五四运动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指明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这是因为他们明白:国家的前途在于革新,在于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此才能救亡图存、日益强大。
时至今日,我国己经在众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完全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但是,正因为我国处于发展的快车道,生产关系变化剧烈,从而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化推进改革进程,以新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我们正视乃至预测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更需要我们具备攻坚克难、敢于突破险隘,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的勇气和责任感,改变旧观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使社会发展“日日新,又日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巨擘冯友兰先生手书对联所说:“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上联说的是冯先生的学术活动方面,下联说的是冯先生所希望达到的精神境界。冯先生认为,中国虽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的大国,但通过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使中国社会建设日新月异且充满生机与活力。
就个人发展而言"日新"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制造原子弹的总指挥彭桓武院士,对于原子弹硏制成功的经验,曾用一副对联做了一个总结:"日新、日新、日日新,集体、集体、集集体。“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中的“日新"精神对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影响是多么深刻。
人不能生而知之,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提高修养。韩愈写过一篇《师说》,在文章中提出"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呼吁人们努力学习他人的长处。然而,一个人如果没有“日新”的意识,就很难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还会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自高自大,于是不再学习和提高,落到“吃老本”的境地。
在古代,由于知识更新速度较慢,这样的人或许还有容身之所;但在高速发展的当代,他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很快就会与时代脱节,变为一个"老古董",最终为时代所抛弃。从这个角度说,“汤之盘铭”确实值得每个人铭记在心,引为箴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