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漫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一句话:甚至才高如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岁才开始的。
看到这句话,我颇为震撼,苏东坡很年轻的时候就蜚声文坛,就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豪大咖,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至市井百姓,只要一写诗文,就有不计其数的转发量,简直是行走的流量,文艺的男神。
但为什么说他的人生从四十岁才开始呢?我带着这句话我又反复读那几个篇章,想循着林语堂先生的笔迹探寻苏东坡当时的生活足迹和心路历程。
01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苏东坡从壮年开始,他的仕途生涯就要么在流放地,要么在流放的路上。他在一个地方做官做不了几年,就又会辗转流离。
在那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谪到了黄州,经历了这场人生浩劫,幸而死里逃生,但够惊心动魄,苏东坡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转变。
苏东坡和家眷在黄州团聚,就面临着生活的困顿,他在给几个朋友的信中都叙说:“吾侪老且穷……俸禄所得,随手辄尽……余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
苏东坡为情势所逼,当时就要成为一位农夫了。他真正开始务农了,“东坡居士”的雅称其实从那时开始。
在穷苦偏远的地方,他决心要为自己建造一个舒适的家。他移栽树苗,从老家四川省托人找菜种。他修筑水坝,打井灌溉,他向农人学习育苗方法。
桑林菜圃,稻田,麦田,果园,应有尽有,苏东坡快乐而满足。
过去苏东坡是用做官的俸禄养家糊口,他现在终于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不仅体会到了农耕的乐趣,而且还善于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
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还被人津津乐道。他的“东坡鱼”烹饪方法也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蒸鱼。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作东坡汤,方法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
苏东坡在这田园气氛里,劳而有获,衣食自给,心情安宁欢喜。
02在野一方,为民谋福
苏东坡性格乐天旷达随遇而安,有时激烈又固执。年轻时写过戏谑讽刺诗,灵动的山水诗,荡气回肠的爱情诗。当然他也是一个文艺愤青,他要把因为新政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生活表现得清楚而深刻。
在被贬官之前,苏东坡始终充任辅佐官员,完成一些行政工作。但他在进入徐州时期,他的人生首次以行动为人所知,而不仅仅是个文学才子。
他开始从事具有建设性的重要工作,以干练的才能被民称颂。
洪水犯难徐州,苏东坡亲自参与防堵工程,奋不顾身地抢救城池,可以几十天不回家,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并劝阻富有之家别逃走,以免人心惶惶。
洪水退后,苏东坡又修建了一座木坝,外围城墙还造了一座楼,就是有名的“黄楼”,这些属于全城的居民,是将来防洪的保障。
苏东坡不仅治洪成功,他也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和福利,这是在当时官员中绝无仅有的。他亲身视察监狱,并让医生给囚犯治病。因此犯人的家属对苏东坡非常感激,犯人也是普通百姓啊!
在黄州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使他痛心疾首。为此他给武昌太守写过一封信,请求废除这项恶俗,他还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他每年自己也捐钱,也会向社会富人募捐,并邀请仁爱正直的人来管理。
苏东坡让人感到亲切的是那片仁爱之心,此后,一个百姓爱戴,活跃完满,温和幽默的苏东坡出现了。
03颠沛流离成就文学丰碑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审判前后,他就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贬谪,开启了他的流放生涯,但所到之处总有鲜花盛开,清风吹来。
在这段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时光,他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他愤怒的火气已全消,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他的诗才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
由于气质和爱好的驱使,他渐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享受着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在这洒脱自由的生活中,他的性情开始发生变化。他的讽刺尖锐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光辉温暖,亲切宽和,透彻而成熟。被贬密州时他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自然缺憾和人生失意两者相融,说出阴晴圆缺的规律,又说出了人生无法圆满的真谛,这引起了世世代代人的情感共鸣。
偏居黄州时,种好庄稼,已无金钱烦恼,他可以自由挥霍自己的闲暇时间。那时无限的自然美景,月夜引起的情思,美酒的香醇,朋友的交往游乐,再加上诗人特有的敏感和想象,他写出了人生中最精美的四篇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还有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在学生时代,重点学过前《赤壁赋》,当时真是百读不厌,越读越有味。寥寥数语,就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淋漓道出,宇宙无穷,造物无私,供认享受。
苏东坡这位旷世奇才,在逆境时光,用宁静欣悦的心态,把稍纵即逝的感觉,用不朽的艺术形式使之长留人间,他丰裕了我们的文学宝库和我们的精神生活。
感谢阅读,我是如沐芳华,喜爱文字,坚持阅读,欢迎关注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