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之恩,终有报时——大汉战神韩信

作者: 战国客 | 来源:发表于2016-06-01 10:33 被阅读192次

                                   一

    二千多年前,淮阴城外,中午。

    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路上慢慢地走着。他不是在散步,更不是在观光,此刻的他,根本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已经一天多没吃饭了,他早已饥肠辘辘,全身发软。走起路来,双腿似乎都在发抖。

    哪里有他吃的一碗饭呢?

    在这之前,他已经在亭长家混了好多天了。一到吃饭时间就去,吃过了,闲坐一会儿就走。但是昨天,好容易等到早饭时间,他来到亭长家,刚赶上亭长的老婆正在往外泼洗锅水。从她的眼神,脸色,韩信明白了亭长老婆的意思。

    他转身走了。

    家里早已没有什么人了,母亲不久前去世了,没有钱下葬,棺材还在那里放着。他成了孤身一人。这样的日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问题是,他一个人也吃不饱啊!

    再到哪里混口饭吃呢?年轻人边走边想。能想到的人他都想了,但又被他否定了。实在没脸再去这些人家里了,他们的脸色他实在不想再看了。

    还是到没去过的人家去吧,不过思来想去,没去过的就只有陌生人了,有谁愿意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吃饭?现在年景这么不好!再说,这岂不成了要饭的了。

    就是要饭,也总比挨饿好啊!年轻人轻轻叹一口气。他抬头看看,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小河边。对了,不如抓鱼吃吧。他马上脱掉鞋子,下到河里。鱼滑溜溜的,怎么也抓不住。水经他这么一折腾,已经浑浊不堪,眼看抓鱼无望,他上了岸,有气无力地躺下来。经过这一阵折腾,他浑身一丝力气似乎也没有了。

    莫不是真的要饿死了!年轻人心里一丝悲凉,只觉得脸上已经饿出一层油汗。

    “喂!小伙子。”旁边有人喊道。年轻人抬头一看,是一位洗衣服的老妈妈。

    “看你这幅样子,是不是饿了?”那位老妈妈问道。年轻人失魂落魄地点点头。

    “来,你要是不嫌弃,我这里还剩了一点饭,你把它吃了。”老妈妈端起一个瓦甑。年轻人有点儿不敢相信,他连忙爬起来,走到老妈妈跟前。

    “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老妈妈问道。

    “我......我叫韩信,就在这淮阴城。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了。”他低声说。

    “哦!”老妈妈怜悯地看看他,想了一下,将瓦甑递给他。韩信看看老妈妈,颤抖着双手接过来,坐下来,狼吞虎咽起来。

    老妈妈看着他吃着,慈祥地笑了笑,说:“我专门给人洗衣服,大概还得洗些日子,要是你饿了,就到这里来找我。我年龄大了,吃不完的。”

    韩信一边使劲儿吃着,一边点点头,心里不断念叨着,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好好报答这位好心的老妈妈。没想到一激动之下,他站起来说:“大娘,谢谢!将来我一定会报答您!”

    大娘却并不为他这番话所感动,她略带愠色地说道:“一个大小伙子,连自己的肚子都喂不饱,说什么报答!我图你报答了吗?”

    不怪老人生气,谢谢二字其实是最廉价的东西,在这个时候说这个,有谁会信!

    大娘不会想到,眼前这个饿得差点儿昏过去的名叫韩信的小伙子,最后居然兑现了他的诺言。

    韩信,淮阴人,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他大概要算是在军事上对刘邦贡献最大的一个人了,他帮助刘邦制定先取关中,再夺天下的这一战略计划,并亲自率军去实现,在短短的五年间,他帮助刘邦还军关中,下魏,擒代,破赵,定燕,灭齐,夺取了大半个天下。

    如果说拿破仑是法国皇室的一柄战刀,那么,韩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刘邦的一个战神。他文韬武略,无所不能,所指挥的背水作战、垓下大战等战役,已经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他的用兵之道为历代兵法所推崇,他对兵法创造性地运用也给后人无尽的启迪。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大概是在公元前206年的五六月份,当时韩信差不多26岁左右。在这之前,他一直不被人重视,怀抱利器,郁郁无所依。

    当项梁率军度过淮河的时候,他就投靠项梁了,可惜并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他又归属在项羽帐下,还曾给项羽提过很多建议,可惜并没有引起项羽的重视。

    韩信离开了项羽。做一个帐下郎官他不在乎,只是他不能说话,即使说了也跟没说一样,他心里很不好受。正是天下大乱之际,风云际会,英雄蜂起,眼看着其他各方势力不断壮大,而自己对天下形势的估计却得不到主将的认可,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窝气!在这里呆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还是走吧。

    一个人走在辽阔的旷野,他一定觉得非常孤单。天下之大,竟没有他效力之所。他要的只是一个懂他的人而已,为什么就这么难呢?这一刻,他和张良有了同样的感慨。

    他只能先去接触每个有势力的人,这次,他来到了刘邦麾下,又是小兵一个,又是不被赏识,还犯了法,差点儿丢了性命。

    同犯的十几个人被处斩了,下来,该到他了。临行刑之际,他仰望蓝天,满肚子的不甘心。牵黄犬,放苍鹰,城东逐兔,他不懂得,自由与闲适,他也没想过,他只是不甘心。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易,这就要离开了吗?可是,他还什么都没有留下啊!难道就要像一阵风,一根草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吗?他实在不甘心!

    他叹了一口气,说:“大王难道不想要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啊!”

    藤公夏侯婴救了他,还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封他做了个治粟都尉,管钱粮的官儿,虽然不大,但好歹是个官儿了,韩信应该收收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吧。但是他对什么粮食问题并不关心,他关心军事,为此他好几次跑去找丞相萧何聊天儿,谈当下的时局跟战争的形势。

    韩信的能力得到了萧何的赏识,萧何向刘邦推荐他。可惜刘邦并没有打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再升韩信的官儿,对萧何的意见置之不理。罗丹说,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韩愈说,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萧何虽然是个伯乐,但他没有决定权。

    此时刘邦已经受封为汉中王,他率领军队失落地向汉中走去,等到达都城南郑的时候,逃亡的将领已经有很多了,韩信也选择了逃亡。他想当官儿,但不是什么管粮食的官,他要做军事统帅,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战场,既然刘邦不能满足他,他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他不是为了五斗米而活。

    是萧何追回了他,萧何不能眼看着这样一个人才被项羽任用,或者被湮灭。刘邦还打算采取更大的动作,需要这样的人才。于是,在他的一再力荐下,刘邦终于筑拜将台,要郑重其事地拜韩信为大将。

    公元前206年八月的一天,汉中。汉军三军齐聚,精甲耀眼,枪戟如林。他们将见证三军主帅的诞生。台子周围,坐着许多将领。这些人个个心怀希冀,希望能站在台上,接受万众膜拜。刘邦以前也经常拜将,但那时他只是一句话:“去,你去做个骑兵将军。”如同儿戏一般,何曾搞得这么郑重其事!

    拜将仪式开始了。刘邦高坐台上。

    底下,那些将军们开始情绪激昂了。他们个个红着脸,满眼地渴望。

    只听丞相萧何高喊:“请大将军韩信上台!”

    韩信?韩信是谁?哪个部队的?众人愕然。然后,他们看见一个文静的青年走上台去。他的步子不紧不慢,他的神情闲适自然,看不出一点儿激动,仿佛自己就是个局外人,又仿佛那个帅印本就非他莫属。

    他在众人羡慕嫉妒的眼神中走上拜将台,也走上了神坛。一个属于韩信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韩信首先分析了项羽的弱点,指出了项羽强大外表下的几个弱点:一、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二、背信弃义导致诸侯不平;三、太过暴虐,失尽民心。并针对这几点,制定了夺取关中的计划。

    刘邦根据韩信的计划开始部署,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快夺取关中,败走雍王章邯,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秦王被一个籍籍无名的人打败了。不久,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先后归降。韩信的计划取得成功。但这只是韩信小试牛刀而已,他真正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还在后边!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大败,逃至荥阳。6月,魏王豹借口回去探亲,离开刘邦回到魏国,一回去就宣布反汉归楚。这件事情的影响很不好,在这之前已经有好几个诸侯都叛汉依楚了,在这样发展下去,刘邦非成孤家寡人不可。

    刘邦对此很重视,派能言善辩的高阳酒徒郦食其去游说魏王豹,希望他认清形势,不要一错再错。但是魏王豹听不进去,相士说他的妻子是皇后命,魏王豹已然做起了皇帝梦。软的不行,就只有来硬的了。等待了这么多年,韩信终于要走上战场了。

    历史开始颤抖,因为精彩的一页就要开始书写了。

    8月,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此时魏王豹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他派兵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摆好阵势,并守住临晋关(在陕西大荔东边)。他相信,临晋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有黄河天险,而刘邦所任命的那个叫韩信的将领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相信任他插上翅膀也绝对飞不过来。

    韩信率兵来到临晋,望着面前滚滚黄河发了一会儿愣,然后组织兵力准备好船只,作出渡河的架势。对面魏豹警惕的注视着这边的举动,准备趁其半渡而击之。但是对岸的汉军行动缓慢,举止拖沓,久久还组织不起渡江行动。刘邦那边是无人可用了吗?怎么派了这么个家伙来,魏国就很好对付吗?我魏豹就很好对付吗?魏豹顿时有种受辱的感觉。

    就在魏豹愤愤不平的时候,消息传来,一支汉军已经从夏阳(陕西韩城南部)渡过黄河,直扑安邑(山西夏县西北)。战国时期,安邑曾经是魏国的京师,可见它的地位有多么重要。魏豹大惊,自己还笑别人是傻蛋儿,原来自己才是最大的傻蛋儿呢!别人耍了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可笑自己还信以为真,在这里傻等。魏豹急忙回师救安邑,结果被汉军以逸待劳,魏豹兵败被俘。

    魏豹被俘,只能叹息:出其不意,出其不意啊!其实出其不意除了让敌人防不胜防外,更重要的是对敌人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乱其军心,夺其士气。军心一乱,士气消沉,如此,则战争变数就更大了。韩信派人将魏豹押回荥阳去见刘邦,刘邦派张耳去增援韩信,引兵去平定赵国跟代。

    帮助刘邦攻城略地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韩信每攻下一个地方,就将收服的精兵派去支援刘邦,自己则就地征兵,带着这些未经训练的新兵南征北战。这个时候刘邦正在荥阳跟项羽打持久战,兵员消耗很大,不是韩信,他恐怕根本支持不了两年,并最终获胜。

    9月份韩信将魏豹送去荥阳,同时向刘邦再制定一份计划,向刘邦请兵三万,让他攻打燕、赵、齐,然后向南断绝楚军的粮道,对楚军形成夹击之势,跟刘邦会师荥阳。

    经过这次伐魏,刘邦这才看清楚,原来韩信真是个人才。刘邦马上同意他的意见,同时派张耳前来帮忙,要他跟张耳一起去平定赵国跟代地。赵王是赵歇,此人无关紧要,关键他的辅相比较厉害,他就是陈馀,曾经数次击败秦军,并两立赵王,赵王感激他,封他为代王。陈馀考虑赵国刚定,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让夏说去守代地,自己暂且帮助赵王歇守赵国。

    这是一个比较难缠的家伙,并且在赵国呆的时间比较长,也深得民心。而韩信不过刚刚拜将,军中还有很多人不服他,这样,韩赵大战的结果就多了几分不确定性。刘邦派来的张耳也号称贤人,但是跟陈馀比起来,他在军事上的能力就逊色多了。此次刘邦派他来,不过是因为他曾经在赵国呆过几年,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做一个出色的向导。除过这一点,还有一个私人原因:张耳曾经跟陈馀好了几十年,现在又反目成仇,水火不容。陈馀当初答应出兵帮助刘邦的前提就是要张耳的脑袋,现在刘邦让他跟着韩信去攻赵,好让他了结他们之间的恩怨,同时,刘邦跟张耳既是亲家,又是故友,可以对韩信起到监督作用。

    闰九月,在攻下魏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韩信跟张耳率领数万部队,从魏国出发讨伐代国,很快就擒获代相夏说,攻占了阏与(在今山西和顺)。此时荥阳战事吃紧,刘邦将韩信的精兵都抽调到荥阳去增援,伐赵的军队让韩信自己另想办法。

    韩信很快又在当地征集了一批新军。这时候陈馀跟赵王驻守在信都(其时项羽已经改信都为襄国,今天河北邢台西南一带),听说韩信来攻,陈馀马上集结二十万军队,亲自率军赶到井陉口(今天河北获鹿西的土门关)防备着。

    井陉口长数百里,是一条长长的狭窄驿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李左车语),是易守难攻的关隘。现在赵兵扼守着这条要塞,等着汉军送上门来。

    兵家鼻祖孙子曾经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首先,主孰有道?他们都生活在秦朝末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人——二世,不同的是,陈馀辅佐赵王歇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经营赵国,他这个人比较讲仁义,跟赵人相处得应该不错,而韩信的主子刘邦虽然在关中的影响力比较好,但在别的地方应该不会多么好,加上客地作战,这一点上韩信应该比不上陈馀。

    再看天地孰得?陈馀守住井陉口,韩信远道而来,陈馀的要塞加上以逸待劳,这一点韩信也输了。

    兵众孰强?这一点更不用说了,陈馀麾下有二十万精兵,而韩信率领的不过几万左右,虽说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但是韩信所率领的这支部队无论如何也称不上精兵,一大部分是刚刚征集的新兵,一部分是几个月前才跟随他的,还没有磨合好。这一点韩信更比不上陈馀了。

    法令孰行?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三点上,韩信恐怕勉强可以跟陈馀打个平手。不过韩信的军队是刚刚征集起来的,还谈不上这几点。陈馀的部队成立较早,而且这几年跟着他东征西战,战斗素质肯定要优于汉军。

    这样看来,七个因素中,陈馀在六个方面都有优势,韩信输定了。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汉军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陈馀于泜水上,俘虏赵王歇。战斗以汉军完胜而结束。七点因素,六个都是劣势,韩信居然可以战胜对手,看来是这七点因素中的最后一点因素起了决定作用:将孰有能,韩信的军事才能远远胜于陈馀,而这正是他以区区三万劣势部队战胜二十万精锐赵军的最主要的原因。

    出征赵国前,韩信首先派出间谍打探赵国举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陈馀在守住井陉口之后,认为万事大吉了。谋士李左车献计,由陈馀率领部队守住井陉口,深沟高垒,坚营勿战,拖老汉军。同时,自己率领三万人马间行绕道汉军背后,截断汉军粮道,这样正奇结合,汉军陷入赵军两面夹击之中,进不得斗,退不得还,粮草断绝,野无所略,如此不出十日,汉军必败无疑。

    李左车的这个建议其实很好,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攻击打法,历史上很多名将都采用过。长平之战中,白起就曾经采用过这种战术,秦赵之战中,廉颇也曾经采用过。只要汉军敢来,必将陷入包围之中,而此时刘邦正在荥阳跟项羽激战,根本分不出部队来增援韩信。

    可惜的是,陈馀是一个正人君子,他不喜欢玩儿阴的,要打就在战场上摆开阵势,堂堂正正的打一场,这样才能让敌人输得心服口服。所以他便对李左车说:“先生不要耍诈了,这样不好,韩信的区区三万人我们都不敢跟他正面打,这样不是向诸侯们示弱吗?我们有二十万精兵,又有天险井陉口,我们怕什么!”

    李左车无奈,只好摇头叹息而去。陈馀不齿于李左车的阴险,跟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一样,可惜他忘了,宋襄公就是因为要打仁义仗,最后被敌军击败,坐骨神经也被射伤了。他熟读兵书,记性却不好,忘了《孙子兵法》开篇中的一句:兵者,诡道也。

    在探听到陈馀没有采用李左车的建议之后,韩信大喜,他当然知道李左车的建议有多高的含金量,既然陈馀没有采用,胜败已然注定。于是韩信进军到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了。

    半夜时分,他将部队召集起来,开始发号施令。

    首先,他派两千人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旗帜,从偏僻小路绕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山隐蔽起来,等待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时,趁虚夺下赵营,将汉旗插满营寨。接着,韩信又派一万多人到绵蔓水东岸依河摆阵。

    布置完毕,他对将领们说:“今天好好打,击败赵军,与各位好好吃一顿。”

    汉军在水边摆阵,那边赵军在营垒上看见了,都忍不住大笑起来。想不到堂堂的汉军大将军,居然犯这种违背兵法的低级错误。魏豹那个家伙可真够窝囊,被这个家伙给打败了。

    阵摆好了,韩信满足了陈馀的要求,摆开阵势,打一场仁义战。于是,竖起军中大旗,调动攻击部队,进攻!赵军也不客气,打开营门,放进汉军,双方一场厮杀。

    大战良久,陈馀果然看到了他希望看到的一幕:汉军开始溃退了,他大喜,马上吩咐手下,追!一个也不能少!他又忘了孙子的告诫,穷寇莫追。

    于是,韩信也看到了他希望看到的一幕:赵军倾巢而出追击过来。汉军撒开双腿跑回去,进了水边的阵中,赵军开始打阵,不过这次汉军都不跑了,因为没有后路了,于是都玩儿命了。

    一场鏖战,赵军不能取胜,只好鸣金收兵,可是回到营寨一看,傻眼了!只见整个营寨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刚才赵军营寨空虚,被埋伏的汉军攻占。赵军军心大乱了,惶惶不知所归,只好四散溃退。陈馀在泜水上被汉军杀死,赵王歇也被俘。

    汉赵之战,韩信以差不多赵军十分之一的劣势兵力完胜赵军,取得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在这一战中,韩信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的能力,对兵法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让人们明白,“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未可先传也”。兵法不是死板的知识,完全在于人的灵活运用。

    背水一战,赵国覆灭,接着,韩信采用李左车的建议,以长击短,先声而后实,传檄而定燕国,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招看似动静不大,其实水平更高。既避免了战争,又平定了燕国。

    至此,韩信已经帮助刘邦平定了代、赵、燕,诸侯中只剩下齐了。

    定赵之后,韩信又将精兵送去荥阳,帮助刘邦击楚。可惜在韩信手中战无不胜的军队到了刘邦手中就不堪一击了,刘邦荥阳战败,被项羽四处追着打,惶惶若丧家之犬。东躲西藏之后,跟夏侯婴从成皋渡过了黄河。他想到了韩信,只有逃到韩信那里,他才觉得安全些。

    此时韩信跟张耳已经从赵国撤兵回来,打算度过黄河,征讨齐国,这时驻扎在修武(今天河南修武县)。清早,刘邦带着夏侯婴跑到韩信军中,自称汉使,有急事要禀报,直接跑进韩信的卧室之中,将符印抢在手中,夺了韩信的兵权。

    韩信此事还在做梦,等他醒过来,刘邦已经在外边调兵遣将了。刘邦命令张耳守住赵国,让韩信率领还没调到荥阳的赵军去攻打齐国。

    在韩信手中无比精锐的部队到了他刘邦的手里就仿佛缺了钙似的,不堪一击。这次刘邦率领军队回去,不出意外,又被项羽给吓得跑到山上去了。而韩信接受命令之后,立刻征集军队向东进发,此时齐相田横已经派将军华无伤、田解率领重兵驻扎在历下等待韩信。

    这时候,刘邦身边的那个高阳酒徒郦食其已经身在齐国了,凭着游说家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齐王跟田横,他们表示愿意归顺汉王,于是他们天天饮酒高会,等待着汉王的封赐。而酒疯子游说齐王使用的材料就是韩信破赵,他做了一次狐狸,借着韩信这只大老虎的威风,吓住了齐王。

    汉王的命令还没有来,韩信的军队来了。在得知郦食其已经游说成功之后,韩信采取谋士蒯通的建议,趁齐军放松戒备,奇袭了历下军。恼羞成怒地齐王烹了郦食其之后,逃往高密,齐国被平。

    平定齐国之役,韩信虽然做得不够讲究,但这对汉军来说,是减少损失最好的办法了。齐国虽然目下迫于形势归降汉军,但反叛是早晚的事儿,趁其不备搞突袭,孰与待其恢复实力?而且此时几个国家之间,朝秦暮楚,也给汉军增加很多不确定性。

    韩信击败齐军,齐王跑到高密(今山东高密)去了,跟赶来救援他的楚国大将军龙且合兵一处,号称有二十万。而此时韩信的兵最多也不会超过五万。两军潍水东西(今山东境内的潍河)摆开阵势。

    龙且是楚军大将,经常跟着项羽打胜仗,因此滋生了骄傲情绪。大战在即,有人对龙且说:“汉军打了胜仗,现在锋芒正锐,士气正盛,将军此时不宜跟他们正面交锋。他们是客地作战,只求马上开战,但是咱们不跟他打,守住营寨不出战,将他们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同时派出齐使招降所亡失的城池,他们听说齐王还在,一定会背汉归齐的。这样,汉军就陷入齐民的汪洋大海中,再加上断了粮草,这样不用打,他们也必败无疑。”

    对于远道而来的敌军,这是最经典也是最常用的战法,但是可惜龙且没有采用,他自视甚高,打过无数硬仗,数次击败秦军,并击败九江王英布,又有远胜于汉军的兵力,怎么会做这种困死敌人的事情呢!要打就在战场上打,大家堂堂正正打一仗,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陈馀有点儿书生气,这个龙且则有些莽夫气了,再加上他平日里根本就看不起韩信的这些小动作,所以断然拒绝了好心人的建议。

    他说:“我知道韩信这个人,很好收拾。他没法养活自己,向漂母讨饭;没有一点勇气,从别人的胯下往过钻,这样的人我们还用害怕吗?再说,我们来解救齐国,如果围困韩信让他投降,我们有什么功劳?不如跟他们打一仗,这样我们还可以得到齐国的一半。”

    关于韩信的事情,龙且说得都对,但是他的认识错了。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会看到这一面,有的人则会看到另一面。比如韩信受胯下之辱,龙且看到的是韩信的懦弱,但是更多的人则看出了韩信的隐忍。

    韩信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大战的前一天夜里,他派人到潍水上游准备了万余囊沙子,然后堵住水流。

    白天,战斗开始了,他指挥军士们渡江去打阵,然后伪败,迅速退回来,龙且也不加分析,率领军队渡江去追击。这时候上游决水,水势顿时大增,将齐楚联军冲得七零八落,汉军趁机出击,擒杀龙且,俘虏齐王田广。龙且勇猛一世,如今败在韩信手中,不知是他的耻辱还是他的荣幸。

    这次韩信又以劣势兵力击杀了楚国名将,真正做到了‘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孙子语)

    至此,韩信已经确立了他在汉军中第一猛将的地位。其实这个“猛”字用来形容韩信并不恰当,他不像项羽那样,每次大战都身先士众,冲锋在前,喑恶叱咤,千人皆废。他更多的是运用智慧来跟敌人周旋,于是就将许多高手旋进他挖好的坑里去了,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他,最恰当的应该就是“智”了。

    平定了齐国,韩信却做了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他派人对汉王说:“齐国人很狡诈,不立齐王不足以震慑他们,所以臣请自立为假王。”攻下赵国,他推荐了张耳做赵王,现在齐国也拿下了,是不是也该我来尝尝做诸侯王的滋味了。

    韩信有这个想法完全不为过,若是论他为刘邦立的战功,完全够资格被封为王的,要是让项羽来分封,他一定会封韩信为诸侯王,但是现在韩信伺候的是刘邦,不是项羽,而且他没有挑个好时机。

    此时刘邦正在荥阳煎熬,韩信此举,在刘邦看来,大有胁迫的意味。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怒骂:“老子困在荥阳这里,眼巴巴地望着你来帮我,你倒好,要自立为王。”最后虽然韩信达到了他的目的,但是也为他日后的悲剧拉开了序幕。刘邦现在正要用他,当然会尽量满足他,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刘邦会永远放任韩信。在刘邦的心里,韩信已经不会而且永远不会等同于萧何张良诸人,从韩信求王开始,刘邦心里已经跟他有了隔膜,他在刘邦的眼里也不过是良弓、走狗而已。

    但是可怜的韩信并不知道刘邦心里怎么想,他要当齐王,汉王不是答应了吗?而且不是还派他的重要谋士张良来封赐吗?这足以说明他在汉王心里的地位了吧?

    韩信不会明白,谋士最厉害的不光是嘴,还有脸,他们的脸面都不过是一张面具,你永远不会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更不会明白,他的主子是怎样一种人。正是因为有了刘邦,中国历史上才会诞生一种新的哲学——厚黑学。韩信以为汉王对他依然如旧,甚至因为倚重而更信任他,所以,当项羽派武涉来游说韩信,希望他能背汉归楚,最不济也可以保持中立。这时,韩信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还说:“当初我跟随项王的时候,不过是一个郎中,我的计策不被采用。但是汉王对我,可谓恩同父子,他授我上将军的职位,配给我数万人的军队,脱下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菜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怎么能背叛他呢?”

    但是武涉跟蒯通的话,多少还是让韩信心中犹豫,以前的种种,他其实并没有忘记,有些事情他不得不多想一想。

    不久,汉王派使者来传达命令,要韩信围攻项羽,同样受到邀请的还有彭越,这次韩信没有听从刘邦的吩咐,他用沉默给刘邦施加压力。彭越也没有出兵。大战结束,鸟尽弓藏,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趁还有用处的时候,大家都想给自己谋个好归宿。

    韩信没有出兵,这已经让刘邦大为恼怒,做走狗的居然违命,是可忍孰不可忍。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增益了韩信的封地,韩信果然出兵了,增加封地的确是症结所在,韩信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危险已经离他不远了,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登上成功顶峰的时候,也就是他即将跌落山崖的时候了。

    韩信的军事才能跟他的政治素质是成反比的,他领兵打仗时仿佛一个天才,可是搞起政治来却像一个傻子。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用消极对抗的方式来要挟刘邦,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他应该玩儿命似的为刘邦卖命,然后等事成之后急流勇退。做臣子的就是这样,只可与君王虑始,不可与其乐成。这是时代的游戏规则,谁也别想违背。韩信不懂得与时俱进,他的悲惨结局具有必然性。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开年后的第三个月),中国历史上一场悲壮的大战开始了,曾经的盖世英雄楚霸王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而为霸王敲响丧钟的正是韩信,他接受汉王刘邦的委任,全权指挥联军部队。楚军被击败了,项羽逃到乌江边自刎而死。

    在垓下之战中,韩信将部队分为三队,用车轮战消耗楚军,在楚军被击败,退回营寨坚守不出时,他又用四面楚歌的办法,瓦解了楚军的斗志,也让霸王的心理彻底崩溃,不战而逃。

    击杀项羽后,韩信走到了他人生的顶峰,他当然沉醉了,但是当他醒过来却发现,刘邦已经站在他的旁边,手里拿着兵符,二年前的那一幕又上演了。刘邦在消灭项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了韩信的兵权。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都在预料之中了,韩信被剥夺齐王爵位,受封为楚王。回到封地,他请来那位大娘,赠以千金,实现当年的诺言。虽然同是王,但是偏僻的楚国怎么能与富庶的齐国相比,然后,他又被抓捕进京,刘邦给他的罪名是:“有人说你想谋反。”这或许有吧。一千年后,宋朝有人将刘邦的这一手发扬光大,用同样的罪名处死了国家砥柱,这个罪名就是“莫须有”,这个人就是秦桧。

    公元前196年,刘邦出征去平叛,韩信被吕后杀死,这位曾经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杰出军事家、白痴政治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36岁。他用他的生命证实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一句箴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饭之恩,终有报时——大汉战神韩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dh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