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随笔初见知罪春秋
运筹帷幄,十年帝师——智谋大师张良

运筹帷幄,十年帝师——智谋大师张良

作者: 战国客 | 来源:发表于2016-05-30 10:25 被阅读682次

    人类文明的历史如一条长河,流过了五千年。它时而流经险滩,时而淌过平坦。在它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总会留下深深的印迹,留给后人观瞻。一代代的人溯回追源,总会看到岁月里那一个个光辉的名字。

    他们在历史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用他们超凡的智慧和才能,把握了历史的方向盘。你无法想象,假如没有他们,历史将会怎样。这一切好像都是天意,他们是上天派来人间的使者,是改变人间的英雄。

    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铭记英雄。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

    一生好游的始皇帝又一次开始行程。所到之处,万民叩首,顶礼膜拜。威严的依仗,蔽天的旌旗,整齐的战阵,令跪在地上的黔首们胆战心惊,两股战战。

    御驾行至阳武县,一样的膜拜,一样的畏惧,似乎跟别的地方没有区别,没有人嗅出空气中已经飘散开一丝不祥的气息。

    突然,人群中跃出一个壮汉,他手持大铁锥,狂喊着,尽力一撇,沉重的铁锥脱手而出,砸在一辆豪华马车上。马车顿时粉碎,车里的人粉身碎骨。

    风云突变,天地易色。

    局面顿时混乱起来,惊叫声,呼喊声,军士们杂乱的脚步声,黔首们的惨叫声,混成一片。壮士已经跟军士们打成一团,还有一个身材矮小,面如妇女的男子,也在军士中冲杀着。

    他,就是张良。

    张良本是韩国旧贵族。他的爷爷、父亲都曾经做过韩国相国,辅佐过韩国五世君王。张家跟韩国已经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如果不出意外,张良也将继承父志,继续做韩国相国。他绝对有这个能力。可惜他生不逢时,还没等他长大,韩国就被秦国给灭了,他的相国梦破灭了。

    在张良看来,国家的灭亡,他个人的遭遇,都是因为秦国,因为那个可恶的秦始皇。他愤怒,他痛苦,他身负国仇家恨,此仇不报,誓不为人。这个身材瘦小柔弱,好似女人一样的男子,其实内心却刚烈如火。

    弟弟去世,他没有安葬,家里三百多个仆人,他全部卖掉,又变卖了全部家产,四处寻访。他要报复,要让秦国付出血的代价。纵然倾家荡产,纵然砍头送命,也在所不辞。

    在仓海君那里,他结识了一个刺客,此人力大无穷,使用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锥。

    张良跟力士做好了一切准备,他们要让全天下人戴白,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不惜黄金募铁锥,祖龙身在魂先飞。田齐楚项纷纷起,输与先生第一击。

    他们选择博浪沙,要在这里截击秦始皇。

    可惜他们砸中的是皇帝的副车。秦始皇安然无恙。行刺失败,他们仓皇而逃。受了惊吓的秦始皇大怒,昭告天下,寻查刺客。大索十天,刺客却似乎人间蒸发,丝毫未见踪迹。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十年里,张良再没有出现。他逃到下邳,躲藏起来。在躲避的这段时间里,世事在历练着他,在这十年间,他不管在反思自己,从一个热血鲁莽的青年,成长为成熟稳重的中年人。他知道,只凭一身热血是不能报仇的,只能给人家像杀鸡一样杀掉,要想有作为,还得靠谋略。

    十年的时候,他成长了,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也改变了他的内心。经历了十年的磨练,骨子里那种倔强还在,但是心中的热血已经逐渐冷却,胸中的暴戾也渐渐散尽。

    就在他强烈的渴望自己成长起来的时候,他碰到了黄石老人,得到了《太公兵法》。他真是太幸运了。如果他没耐心,或者当初根本就不给老人捡鞋,那么这一切就都不存在,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个运筹帷幄的帝王之师。老人在选择,或许他经历了太多的人,那些人不是懒于捡鞋,就是不愿赴约,但只有张良坚持下来了,他选择了张良。上天在选择,如果一个人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仇恨中,只想着用拳头解决一切,那么这种人只是莽夫,莽夫就是另一种下场,张良改变了自己,上天选择了他。

    张良在遇到刘邦之前,也遇到过其他的将领。他用自己学到的,参悟到的东西游说他们,怎样做才是对的,怎么才是更好的,但是这些人听不懂,甚至觉得好笑,没人听他的。张良摇头叹气,他也在选择,这些人不是他想要的。

    张良知道自己的长处,他懂权谋,懂兵法,但是他不适合带兵。一般来说,文人带兵是个很麻烦的事儿,你总想什么事都绝对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因为你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事必亲躬,过于斤斤计较,过于吹毛求疵,甚至让自己跟部下对立起来。这对一支部队来说,就是灾难。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军师,但不能做将领。他需要依附一个人,然后实现自己的抱负。

    军师通过影响将领来指挥军队,将领凭借军师来征服天下。

    但是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在哪里?张良其实也很着急。你这一辈子或许就是等一个人,他可以改变你,改变你的命运。只是有时候我们不知道那个人到底是谁。

    公元前209年,轰轰烈烈地反秦斗争开始了。各地义军蜂起,势成燎原。几个月后,义军首领陈胜战败被杀,秦嘉等人拥立景驹为楚王,驻守留县。张良聚集上百人也去投靠。在半路上,他遇见了毕生为之效命的刘邦。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历史上伟大的一段君臣合作开始了。

    张良是韩国人,在世事纷乱之际,他首先要为韩国着想。在薛县,见到项梁,他游说项梁,恢复韩国。项梁答应了,立横阳君韩成为韩王,任命张良为司徒,攻占韩国旧地。在颠沛流离之际,刘邦已经奉命西征。他特地率军绕到轘辕,帮韩王成打下十几座城池,然后请求借张良。

    此时距离刘邦接受命令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可是他还在河南地徘徊,距离关中还有数千里之遥。河北的项羽此时正在进行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巨鹿之战。下一步,就要进军关中。当初楚怀王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这样耽搁下去,关中王就成了项羽的囊中物了。此时刘邦已经深感到了谋士的重要。

    张良向刘邦建议,不要走新安、渑池,函谷关一线,这条线上的守敌太多,通过南阳郡,攻打武关,进入关中地区。这就是几个月前宋留曾经打出的那条路线,宋留攻下了南阳,还没来得及进攻武关,陈胜就失败了。绝望的宋留投降了秦军,被押解到咸阳,车裂了。

    这条路线虽然绕的距离远些,但是相对来说却更好走。此时章邯正在漳河边跟项羽相距,关中部队源源不断地出函谷关,经过荥阳赶去支援章邯,如果他们也走这一路,那么就有打不完的仗,凭他们这点儿实力,恐怕还不等到关中,就已经消耗殆尽了。而项羽有了他们的庇护,将会在很短时间里消灭章邯,迅速赶上来。

    进军很顺利,凭着张良的谋略,他们成功地打下了宛城,进入武关,拿下峣关,攻下秦都的天然屏障,秦军再无险可守,刘邦得以率军首先进入咸阳。

    谋士不会上阵杀敌,可是谋士发挥的作用却胜于十万雄兵。

    在咸阳,刘邦志得意满,得意洋洋。他左拥赵姬,右搂齐妃,眼前斗鸡走狗,府库金玉无数。刘邦陶醉了,他深入宫中,再也不愿出去,他愿意就这样做个富家翁,终了此生。樊哙来说,被他骂走。群臣惶惶,不知所为。张良对刘邦说:“秦王无道,你才能够到这里。为天下除残去贼,就应该身披缟素,不应该助纣为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您听从樊哙地建议。”

    张良对于刘邦就相当于汲黯对于汉武帝,汉武帝可以在大将军卫青面前不庄重,但是绝对不敢再汲黯面前放肆。同样,刘邦可以在樊哙面前不像话,可是一听到张良来了,他心里就有些发怵。刘邦从来不喜欢文人,更不会尊重文人,张良是个特例。

    刘邦乖乖地从宫中出来了。

    项羽率军入关,愤于刘邦派人守关,要发兵攻打刘邦。形势紧迫,如千钧系于一发。张良故友项伯趁夜色来救他。在张良的斡旋下,刘邦化险为夷,逃过一劫。

    鸿门宴之后,项羽分封天下,负约将刘邦封为汉王,王巴蜀一带。张良将刘邦赠送的金银送给项伯,为刘邦争取到了汉中。天下已定,诸王归国。张良是韩国司徒,跟着韩王成回到韩国。临行前,他劝刘邦烧绝栈道,麻痹项羽,在汉中韬光养晦,以图再来。

    不久,刘邦卷土重来,还定三秦。项羽打算亲自率军讨伐。张良送给项羽一封信,“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张良将赵齐联盟的事儿告诉项羽,成功地将项羽引入齐地,为刘邦的下一步行动赢得机会。项羽因为张良屡屡帮着刘邦,于是处死了韩王成,韩国名存实亡。张良逃回汉军中,开始一心辅佐刘邦,从此再没离开过。

    刘邦率领诸侯联军攻下彭城,天天饮酒高会,被项羽率骑兵奇袭,损兵折将向西逃窜。到了下邑,刘邦叹息道:“我打算将关东地区放弃,赏给能帮我的人,不知道谁有这个能力?”

    张良说:“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

    对于目前的这种局势,他早就分析得很透彻了。对于当时那些将领们的能力,他也了然于胸。他就跟几百年后的诸葛亮一样,将整个天下都装在了他的胸中。谁是狼谁是虎,谁又是可独当一面的欧洲雄狮,他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当刘邦惑于不知道谁可以跟他共成事的时候,他说了三个人:韩信,彭越,英布。楚汉战争这局棋,他知道下到什么程度了,也知道走哪些棋子有用。

    刘邦马上派辩士随何去策反英布并取得了成功,同时与彭越取得联系,至此,三位一体的拱汉体系形成,刘邦有了对抗项羽的三把宝剑,在战场上的劣势逐渐得到改观。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中,刘邦跟韩信、彭越约定好共同出击,但是韩信跟彭越未能按约定出兵,让刘邦大败。对此刘邦只能是大怒,暴跳如雷,却束手无策。现在他们都是翅膀已经硬了的大鸟,而自己却劣势尽显,也奈何不了他们。张良找出了他们不出兵的心结所在,他对症下药,劝刘邦对两人及时封赏,韩信跟彭越马上亲自率兵跟刘邦汇合,消灭了项羽。

    天下已定,大封群臣,当那群文臣武将们个个为了功劳争执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当刘邦要让张良自择三万户的时候,张良开始往后退了,他把所有的功劳都推给了刘邦,陛下能得天下,那是因为天下本来就是陛下的,我们不过幸运跟在陛下身边罢了,怎么能够贪天之功呢!再说,当初臣在下邳起事,跟陛下在留相遇,这是上天让臣来跟随陛下。陛下能用臣的计策,这才让臣有了这些所谓的功劳,假使陛下不用臣的计策,臣如今不是什么功劳都没有吗?所以,陛下把留县赐给臣吧,臣是绝对不敢接受三万户的。

    这番话说得极其高明,首先,他将功劳全部推给刘邦,将他置于真命天子之位上,这是刘邦最喜欢听的;其次,他把自己的计策能被采用也说成是刘邦圣明,这种不居功自傲的做法当然深得刘邦的欣赏。

    刘邦一介草民,如今要领导这些文臣武将,在内心深处他是有一些自卑的。当初打天下的时候可以不在乎,但是如今已经贵为皇帝,他怎么说也得维护自己的形象。能神话就神话,不能神话了也尽量让人吹得伟大些。他要突出自己的位置,甚至不希望亲生父亲凌驾于自己之上,更何况其他人。韩信被杀,彭越被醢,英布被剿,萧何屡屡被整,樊哙被疑,但是张良却可以独善其身,这跟他懂得功成身退是密不可分的。我的任务完成了,从此,世事与我无关。

    树欲静而风不止,张良希望借道退隐,但是这个世界不忍心浪费这么一个绝世高人,后来张良帮助刘邦稳定新生的国家、定都关中这些事情中,张良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太子地位不稳,吕后跟哥哥寝食不安,他们想到了张良。但张良一再推迟。天下已定,这些事情已微不足道。再说,从来皇室中的事情最难插手,无论帮谁,势必得罪另一方。不管得罪谁,都没有好下场。他已经开始隐形,他借口身体差,借口要向赤松子学道,开始疏远朝廷。

    张良是个聪明人,他岂不知功成身退的道理?功臣对于皇帝而言就如同枕戈待旦,有争斗的时候,有它可以保证安全,一旦威胁消除,这把戈的存在就成了最大的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飞鸟尽,良弓藏,亘古不变的真理。张良看透了这些,明哲保身,他知道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对于自己的一生,他已经很满足了。“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除却朝簪别汉家,赤松相伴旧烟霞。如今已得全身计,不是他年博浪沙。

    公元前186年,刘邦死去十年之后,张良去世。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帝王之师去世了,他追随主上去了,留给世人的则是无尽的嗟叹与敬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甘罗:嘻嘻,张良,韩信,萧何是我的偶像,张良他忠以报国,智以保身,和范蠡有些像
        战国客:@甘罗 懂得功成身退是一种人生智慧。
      • 柯北real:开篇就错了,何止五千年!?
        战国客:@柯北real 《上下五千年》看得久了,呵呵。
      • 不存在咯:收入专题《漫谈人物》,期待您接下来的文字,希望您多多关注本专题。
        战国客:@木三小姐 非常感谢

      本文标题:运筹帷幄,十年帝师——智谋大师张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nq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