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智慧(三十一)
《菜根谭》有语,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利剑,两不可少也。又语,当怒火欲水正沸腾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得。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译为,战胜私情克制物欲的功夫,有的人没能及时发现私欲的害处、而又没坚定的意志去控制,有的人虽然能看清害处、却又忍受不了私欲的诱惑,所以一个人的智慧是认识欲魔的法宝,而意志则是消灭欲魔的利剑,两者不可或缺。当愤怒之火、欲望之水正在翻滚涌腾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样不好,又明明白白触犯着。知道的是谁?违反的又是谁?在这个时候能够猛然转变念头,邪恶魔鬼就变为了命运真神。
不怕从零开始,只怕从未开始!虽然在书中,作者将这两句话分别作出表述,但就我的学习体会而言,两段话分别回答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谓制私胜欲,其对象即为怒火欲水等人生未达之事,目的是修心养性、达观入圣,需要的功夫便是知行合一。第一段话回答了做到知行合一,如果识不深,或者力不够,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段则告诫我们,做到知行合一,必须从念头起处做起,否则终归也是不算成功的。
综合起来就是说,制私胜欲、知行合一,知和行的功夫一样都不能有所欠缺,念头起处一刻都不宜耽搁。我想,这便是知行合一的三个要素吧,认识、行动和坚持。
不怕从零开始,只怕从未开始!在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犯的错误,也往往出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是有识但未成正见。很多事情明知是错的,却没有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仅停留在知道的层次上,对其根源、利弊、结果等缺少全面的分析,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马马虎虎。这样的认识是浅薄的,说到底它并没有引起你的高度重视,也并没有成为你的真实行动。比如,学习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很清楚,但大多数人恐怕还停留在买几本书、网上订课等有关学习消费付出上,虽然暂时缓解了自己的学习恐慌感,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学习的主动性、构成学习的有效行动,这样的努力终究仅是一种假象。
不怕从零开始,只怕从未开始!二是行动但力量有限。这个不难理解,就是缺乏强大的执行力。周国平说过,“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这样软弱的追求、努力或是行动,往往只能坚持一阵子,最终还是要以失败结尾。周总理年少时即下定决心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也的确一生都不曾违背自己高尚的追求,一生为国事操劳、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去世以后,联合国降半旗以示纪念,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这是对总理高尚人格的褒奖,更是对他一生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颂扬。用一辈子去坚持做一件事、哪怕是小事,的确格外难能可贵。
不怕从零开始,只怕从未开始!三是坚持却不能有恒。坚持的功夫,难就难在时刻保持自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曾国藩在三十岁左右对自己的种种缺点不足幡然悔悟之后,一生坚持写日记,日日反省自己,可见坚持并不是发个誓愿、定个决心就完事了,人的很多缺陷必须时刻从念头起处,就开始对治、求索不止,方能成功,决不能在一时一刻、有半点放松。如果说,此处和第二点谈到的行动力有什么区别,我想应该是持之以恒不仅要求此时此刻我们要有强大的行动力,还要求每时每刻都要有强大的行动力,更要求在行动之外有效管控自己的意识行为。因为知行合一,不仅要求行要与知合,其实也要求知要与行合,任何一点不匹配、不契合、不到位,都不能算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不怕从零开始,只怕从未开始!《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上等人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人听到好的道理,是一边干一边怀疑,最糟糕人听到好的道理,开口只知大笑。
可见,所谓人的区别,就在于要把“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如果只知抬头看、不能埋头干,一切等于零;同样,只知埋头走、不知勤学思,恰似驴拉磨。唯有知行合一,才是正见正途。
知是天,行是地,天地合,万物生!
不怕从零开始,只怕从未开始!愿与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