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下午,倘若不是特别重要的事,真心不想做事了,壶了茶,打开手边的一本书,安安静静的读会,算是对这一周忙到心烂的日子一点点馈赠吧。
其实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学习良好的沟通方法是我日常工作必备技能,今天学习到一点:在你接收到对方传达的信息以后,要习惯性地在头脑里画三个框,分别放三件东西:沟通对象的情绪、事实和期待。
在沟通中一旦出现“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等类似的词,就可以立即判断出对方是在宣泄情绪。好吧,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些多么常用的词呀,我经常会用这类词语来跟F先森沟通, 出了一个小点,就会说你总是怎么样、怎么样...还好这人钝感力比较强,从不跟我计较这些词句,要是换作我这么敏感的性格,经常犯咬文嚼字的矫情病来说,这得吵多少架呀,不禁内心暗暗庆幸和自责了一下下,这是个错误的沟通方式,真的得改。
沟通在陈述事实的时候,重点需要捕捉对方到用对方描述的4个W来还原实际场景。who(人物)、 when(时间)、 where(地点)、 whar(事件)。如果说这四个要素语焉不详,而仅仅是些“我觉得”、“我判断”“我认为”的主观推论,那陈述得到的很可能不是事实。其实这4个W在很多培训里都有被提到过,甚至在写作讲课时,这也是重点,只是有时候换作是语言的时候,就会莫名的加一些自己的情绪和想当然进去,而混淆了事实的真相,这让沟通双方都会很为难。
最近有一批同学都想要回家,统一来跟我说我妈妈生病了,起初的几个我一听是妈妈生病了,跟她们一样着急,赶紧想办法协调,其实妈妈生病本来是件很让人心痛的事情,只是同学们后来一致用这种借口来跟我说,让我不得不怀疑事情的真假,所以我要求提供的信息正是与这4个W相稳合,说倒底是一群孩子们,一个个引导去谈,虽然过程很烧脑也有些伤神,慢慢的达到她们的要求,最后也就一一谈妥了。
读了这些内容后,回想起来我也还真的犯了一些错误,比方说有个同学跟我讲,我爸爸出车祸了,我要立即回去。她当时想回家的心情肯定是特别着急的,跟我发信息,长篇大论的讲她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我本来是出于好心,安慰说“你不要着急,我来帮你想办法”。读到这个内容之后才发现,我的表达方式是错误的,书中直接告诉的方法是,要响应对方的情绪,正确的说法是“我知道,这个时候你肯定特着急”,对对方的情绪给予正面的回应,当对方感觉到她的情绪被你接纳了,才会慢慢回归到理性的状态。这一点,于我而言,确实学习到了。
不要纠结在对方的情绪中,从对方提供的信息中挖掘到事实,并进行确认,再把对方的期待翻译成接下来可实施的行动,让对方清晰感受到,你确实听懂了他的意思,并按照他的期待规划出了行动。
字字句句,真的仿佛像位导师在我身边指导着我要如何去做,如何去说,这就是脱不花老师的《沟通的方法》。
继续阅读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