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闲话 辨诗(二)总括

作者: 君怀璧 | 来源:发表于2017-06-10 17:42 被阅读68次

词发自民间,与诗本非同源。《花间集》所录诸篇,大多以描写男女爱情为主,被认为与“诗言志”之传统相悖。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同是位居宰相,王安石读晏殊词心怀忐忑,故问其弟王安国(字平甫)。可见当时上层仕人作词,并非完全正大光明。

叶嘉莹先生把词分为三类: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歌词之词也,以《花间》诸篇为代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大江东去浪淘尽”诗化之词也,以苏轼、辛弃疾词为代表;“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赋化之词也,以周帮彦、吴文英等部分长调为代表。

歌词之词是词的最初形态,源于词人写青楼女子之词;诗化之词源于词人写自身感悟;赋化之词尤擅铺撰。如此分野,除源流不同外,自然也与当时社会形态密切相关。

易安《词论》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李清照评晏殊、欧阳修、苏轼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便是以传统的歌词之词为标准。诗论平仄,词论五音,可见易安应是精通音律之人,其词也必循五音之律而作。

以上诗词之别今已不存。然而,明辨其异同,对于诗词鉴赏、写作却有好处。

至于元曲,大多为歌词性质。

相关文章

  • 诗词闲话 辨诗(二)总括

    词发自民间,与诗本非同源。《花间集》所录诸篇,大多以描写男女爱情为主,被认为与“诗言志”之传统相悖。 王安国性亮直...

  • 诗词闲话 辨诗(一)总括

    诗之辨,有如登山览胜。于中途回望,风光不过一隅,固心怡神旷,终有云遮雾绕、一叶障目之憾。唯登临绝顶,俯瞰全貌,方尽...

  • 诗词闲话 辨诗(五)诗品 二

    诗词中上品者数不胜数。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孟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周邦彦“柳阴...

  • 诗词闲话 辨诗(三)诗境

    诗有三境:技法之境,心法之境,无法之境。 技法之境着眼于修辞、格调。若辞旨相宜,也不失为上品;至于言有不至便以辞充...

  • 诗词闲话 辨诗(四)诗品 一

    “诗品”诗之品评也。在诗词评论史上,“诗品”有二义。钟嵘三品论诗,取其高下之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取其风格之义。...

  • 诗词闲话 辨诗(六)诗品 三

    神品者,必不局限于个人得失或一时一域之辨,其言也必发众人之声、其旨也必跨古今之域,犹如大鹏背负青天,茫茫然包含宇宙...

  • 诗词闲话 诗法(二)入魂

    有魂无魂难以用非诗的语言说清楚,只能就诗句而论。这也是我反对现代式诗词鉴赏文章的原因。大段大段地论述,与解析诗意并...

  • 诗词闲话 诗人(二)

    元好问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前两句,说陶公诗去尽雕饰、独开冲淡...

  • 诗词闲话 诗法(四)境界

    诗除写真情实感外,还要擅用不同体裁、变通各种方法、注入生机活力、并协作者自身骨气,最终形之于文字。 诗法是一个整体...

  • 诗词闲话 诗法(三)气脉

    诗魂涵隐于字句之间,牵之以气贯通全篇,称为气脉。 魂重于质,气重于势;魂在性格,气在脉络。 有登高俯瞰之势,如大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词闲话 辨诗(二)总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hc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