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此处的经典是狭义的,单单指文学作品。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几乎是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
《西游记》我用了10天的时间走马观花的读完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被我囫囵吞枣的“吞”完了。它们都曾带给我无比美妙的阅读体验,也赋予我极强的代入感,让我常常幻想自己就是仗剑江湖的侠士,剑胆琴心、恣意风流。那个时候,经典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隽永的。
《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依然盛行不衰。无数的读者在其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培养直面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激励着不甘沉沦的人们向前走。《白鹿原》则以如椽之笔,将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纵深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作者伟大的叙事才能令人折服,黑娃白嘉轩鹿子霖等人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还有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兄弟》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诵读这些现当代文学经典,使我不能自已的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不知今夕何夕。
后来,读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先生主张青年人应该多读些外国书,开阔一下眼界,少读那些散发着死亡气息的中国古籍。于是,一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诸如《简爱》《汤姆叔叔的小屋》《唐吉诃德》《80天环游地球》……涌进了我的世界。简爱的自尊自爱,唐吉诃德的正直和对骑士道的痴迷,汤姆叔叔的隐忍,可爱的伊娃的善良和对上帝虔诚的爱,这一切都深深地激荡着我的心,同时书中洋溢的异域风情也让我领略了别样的美。
迄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我读了100多部(大多是长篇小说),有的读来令我废寝忘食,有的感觉味同嚼蜡。“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历来读书人对《红楼梦》推崇备至,纵然我下了极大的决心,可还是没有耐心将它读完,问问身边的朋友,大抵与我是一个德行,都说《红楼梦》情节不“抓人”,纷纷扰扰的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的诗词唱和,没完没了的掉书袋,真真让人不忍卒读。司汤达的《红与黑》被西方评论家称为“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但其中太多的对天主教教义的阐释与引申,如果对西方教会的演变历史和宗教典籍没有深入研究的话,作者的宏论往往会让人不知所云。杜拉斯的《情人》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郭敬明也曾不吝溢美之词推崇备至,但在我看来《情人》的故事单调,直接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叙传,语言极其干涩、粗糙,所幸它篇幅不长,否则即便有强迫症的读者也难以把它啃完。巴尔扎克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马克思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它“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我是怀着十分敬畏的心去读《高老头》的,或许是我学力浅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不厌其烦的描写书中人物的服饰、居所、器具……这些在我看来与作品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不知作者意欲何为。我为自己有这种出格的念头倍感忐忑,暗忖是不是亵渎了经典,于是就百度了一下大众对经典的态度,结果绝大多数人的读后感与我出奇的一致,甚至有人说《红与黑》简直读得生无可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作过一项调查:死活让你读不下去的经典排行榜……《红楼梦》居然高居榜首。英国《星期日泰晤日报》请多位英国著名作家列出一个“最恨书单”,结果许多被冠以“世界名著”的作品赫然在列。看来,即使是作家也与我们普通读者一样——自己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作品,无论外界的评价如何热烈也是不以为然的。
如今,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资源的极大丰富,人们阅读的途径、方式呈现了多元化,选择的空间也在无限扩大。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趋势渐渐成为了主流,加之大部分的经典皆为大部头著作且内容多有艰深,导致了人们阅读经典的热忱急剧下降,读者往往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宜的书籍。
《山楂树之恋》被无数的读者称为“最干净的爱情小说”。的确,故事里的爱情干净得让人不忍碰触。就是这样众口交赞的一本书,却无人刻意的以经典冠之,虽然它拥有所谓的经典都具备的元素。
何为经典?恐怕更多的时候不过是皓首穷经的老学究们的一厢情愿的自我麻醉罢了。时至今日,经典阅读之风式微,反而是能带给读者美好的情愫和温暖慰藉的作品普遍获得了人们的认同,而这些原本比空有经典的标签更具生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