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写一些歌颂父母的文章,后来发现怎么都写不出来。
我使劲绞尽脑汁回忆关于父母伟大的温暖的画面,有一篇文章都想好主题了,都已经写了几段话了,结果却发现怎么也写不下去。毋庸置疑我写的那些东西连我自己都打动不了,我自己都觉得好矫情。
我就纳闷了,我明明很爱自己的父母,我明明觉得父母都很很伟大,我明明很想赞美一下他们,可怎么就写不出一篇赞颂他们的文章来呢?我甚至觉得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都好假,我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对,自己对自己的欺骗。
为什么会这样?
直到今天我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我才找到了答案。
01
中国人普遍不擅长表达情感,不像欧美那样直接外放,而是表现得比较隐晦含蓄。他们总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待孩子,不顾孩子的感受,等孩子长大了又加倍对孩子好,极其看重、尊重他们。
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是爱孩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又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所谓的爱到底是真爱还是假爱。为什么我们明明感觉到父母对我们很好,很关心我们,很爱护我们,我们却会觉得父母很烦人,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恨意。
还记得小时候你说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他们却总是各种理由不满足你,后来你长大了些,他们可能觉得你懂事了,你想要的,他们却都会尽可能满足你。但这时的你,虽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却好像不那么开心。
心理学家说,18岁之前,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到了1岁半至3岁达到第一个高峰期。
探索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接触新的事物,用自己的身体感知这个世界。但由于我们的妈妈太爱我们,他们看到蹒跚学步的我们想去捡10米外的气球,怕我们摔倒,会帮忙捡过来;她看到我们第一次洗碗,怕我们把碗摔破,不准我们洗;她觉得我们自己学穿衣太慢了,于是一次次帮我们穿;当我们小伙伴们玩猜谜语的游戏看我们迟迟猜不出来,她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答案…
她那么强大,将我们保护得那么好,什么都不让我们干,什么她都亲力亲为。她把我们的一切都安排好了,我们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可是她累倒了病倒了却不让我们知道。
看起来,父母为孩子做了这么多,是对孩子做了好事,但实际上,他们的过度溺爱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他们看不得孩子受苦,所以想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实际上这样会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走更大的弯路。
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一、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二、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会很大,严重的话会对父母有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
当孩子小才几岁的时候,孩子的要求父母都能给予满足,但孩子大了,十几岁了,父母不能替他学习,不能替他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替他恋爱结婚…这个时候受到溺爱的孩子惊恐地发现,原来有太多的问题他不能处理。于是,他陷入无法面对自己的自卑。溺爱孩子其实就是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另孩子丧失自我,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
02
我们的父母总喜欢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情感,我想这大概就是恨意产生的源泉。
小时候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河,一到夏天,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去清凉的河里游泳玩耍。我也想去,但不知为何妈妈总不肯让我去,所以每次我只能偷偷地去玩。
为了不被妈妈发现,每次下河里游泳回来我都在外面把衣服晾干了再回家。但纸总有包不住火的时候,我的小聪明怎么能骗得过我妈的火眼金睛。被发现后,结果就是抓住我一顿暴打,边打边骂:叫你不听话叫你不听话。
虽遭此教训,我委屈,我不忿,但我就是紧咬牙关一滴眼泪都不流,一声也不吭。我恨恨地站在那里挨着打,在心里一遍一遍咆哮:凭什么不让我去玩,我凭什么不能去河里玩。
后来等暴风雨过去,我们都冷静下来了,我听到我妈对我说,她曾做过一个梦,梦到我去河里玩,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过。
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信奉“打是亲骂是爱”,会迷信“棍棒之下出孝子”,明明他们是想表达爱,但却埋下了恨的种子,甚至让很多成年后的子女都为此耿耿于怀。
父母总认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不被理解,他们往孩子身上倾注了那么多的爱,换来的却是子女的麻木与不屑。父母与子女之间能有什么深仇大恨,还不是我的真心表错了方式,反成了你眼中的困扰。
为什么父母伟大的牺牲竟适得其反得到如此残酷的结果?因为他们所给的爱只是自己意志的强加,而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是自私的爱。
真正的爱是心与心的碰撞,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核心,是两个能量的叠加,而不是互相消耗。用错了方式的爱也许也是爱,只是这种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快乐,让双方都陷入两难的境地。
03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方式是他们对自己童年经历的投影,可以想象在他们小的时候,在那个物质匮乏饥荒贫穷的年代,他们遭遇了怎样的苦痛。
我们这一代还好,赶上了计划生育,在家里一般是独生子女,或顶多两个。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物质也不那么紧缺,基本上都不愁吃不愁穿,父母也有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孩子身上。
想想父母所成长的那个年代,哪个家里不是好几个上十个孩子,家里条件差,常常是大娃的衣服给小娃穿,吃饱了上顿愁下顿,那么多孩子,爹妈也顾不过来,更别谈父爱母爱了。
得到爱如此少的人们,他们自己都不曾有爱的经历,如何懂得去爱人。正因为他们那会得到的少,所以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就不停的给予一切他们能给的,他们小时候所缺失的,就以这种不断付出方式回馈到自己孩子身上,在他们眼里,这就表达爱的方式,他们有错吗?
我们的父母在孩童时期经历了多少沧桑,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时光能倒流,我真希望能带着现代的记忆回到几十年前,我就是我妈妈的母亲,我会在她哭泣的时候替她拭去眼泪安慰她,我会在她摔倒的时候扶她起来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我会在她怕黑的时候对她说别怕妈妈在这里,我会在她长大要离家的时候说家里永远是你的港湾,在外边苦了累了记得回来…
当然幻想是幻想,终不能成为现实。过去无法改变,但我们能把握现在。虽然我们没法像爸妈的父母那样重新赋予他们父爱(母爱),作为子女的我们却能付出来自我们内心的最原始的关爱。他们不能拥有有爱的童年,但能拥有被爱包裹的晚年啊。
老小老小,越老越小,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哄自己的小孩那样多哄哄年迈的父母,多说说他们爱听的话,多听听他们的唠叨,多陪陪他们。他们要的爱很简单,有时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是一个关爱的眼神,有时是一个简短的电话,有时是子孙膝下的欢声笑语…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父母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多少次的修为才换来今生血脉相连的缘分。
父母的爱本就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他们像呼吸一样平常,平常到你以为什么都没发生。我们渐渐长大,时光却在他们脸上刻下深邃的年轮。
每过一天,我们与父母的缘分就少了一天。趁时间还够,趁为时不晚,多抓住与父母相处的机会吧。让岁月犯下的错在此刻终结。爱在当下,更待何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