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跟同事一起出差参加团建,并不熟悉的我们被分到同一个房间,说了会儿话,我和她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我躺床上看书,她趴一边嗑瓜子看手机,我们没有刻意地去要跟一个不太熟悉的同事拉进关系,也没有觉得彼此的无话是一种尴尬,那个晚上自然又宁静。
第二天早上醒来,她说,跟你在一起好舒服,我说,我也是。我曾遇到过一晚上在耳边喋喋不休地同事,在睡眼朦胧时,她还在继续,甚至喊两嗓子,试图把我喊醒继续唠嗑,那是极消耗人的。
大约人和人相处最舒服的状态,是同频。爱唠嗑的人如果遇到爱唠嗑的人,那交流、八卦、说话对他们彼此是一种滋养。安静的人遇到安静的人,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抬眼一望,相视一笑,又各干各的。这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自性圆满,彼此信赖,没有抓取和投射的人才会呈现的状态,这就是安然自在,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好像跟自己在一起一样,舒服。
但是有的人,自身节奏是乱的,如同同样的音符放进了不同的节奏,怎么演奏,都不在拍子里,这样的人,自己也委屈和愤怒,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人对身边的人也是一种消耗。其实,这种就是感受力的缺乏。
在儿童幼年时期,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在自然节律总是被破坏,那么就有可能伤到这个孩子的根基,也就破坏掉了儿童的感受力。
就像演员吴镇宇和杨烁在与儿子的相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当一个成年人强行打破孩子的节奏,全然不顾孩子的状态和感受,勒令孩子按照他的节奏,按照他的要求,立即、马上去做,却没有清晰目的,明确标准和适当理由,更没有情感接纳的时候,孩子的状态是非常糟糕的。有些孩子还是听话,还是很乖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眼神里的愤怒和戾气,这是可怕的。
这样的节目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将很多被人忽视的亲子交流模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看着电视里的他们,有些人才明白自己错了。就像杨烁,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是这样对待儿子的。而节目播出后几年,再看吴镇宇的儿子,已经从那个纯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扭曲的少年,这不是用后悔就能弥补的创伤。我强烈建议家长们能看看,能以他人为镜,避免同样的悲剧上演。
我们的父母长辈常常会带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打破孩子自有的平衡,比如,孩子正在专注地玩玩具,妈妈看见了,发现玩具铺一地,立刻去要求孩子把东西“收拾整齐”,“坐好了”玩。这种唯出发点论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我们不能以“自己是为他好”,而判定自己正确,终究,这个结果是呈现在孩子身上的,孩子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妈妈们常常是有标准的,吃饭要有个吃饭的样子,坐着要有个坐的样子。这个对不对呢?当然对一一闻之有悟,观之有触,言之有物,行之有度,这样的人自然是值得称颂和敬畏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社会的行为法则早已经把很多条条框框种进了我们的意识中,遵守,让我们在各种能量的交汇中能够取得某些平衡,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一种东西,在儿童幼年时期,特别是6岁之前,要比学规矩重要许多,那就是感受力。
中国的家长规矩多,感受少。在一次又一次的闯入过程中,强行破坏掉了儿童自然的感受。比如刚才说到的妈妈,她在强调规矩的时候,忽略掉了儿童那一刻的专注,他在全身心投入地跟玩具之间在做交流,在头脑中勾勒,在手中操作,在拆卸和拼搭中享受构建的乐趣。
假如那一刻,妈妈愿意尊重孩子,留一个个人空间给他,让孩子好好玩;或者俯下身来,做一个陪伴者,甚至做一个参与者,也在一边自己构建自己的王国,还能彼此交流和参考,我想,那一刻,被尊重过感受的孩子,必然会自然习得这份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尊重的态度。所谓情商高的人,是因为他们曾经体验过被人理解尊重感受的滋味,才能将这份感受由己及人地运用出去呀!试问,你是否也在内心期待不被评判和打扰的时候,你是否也期待自己的感受被尊重,那就请你让自己的孩子体验到吧,这就是在传递感受力的种子。
感受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能让人与万物一体,体会天人合一的感动,能让生命与生命之间彼此感应,无有疆界。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转换。惟愿我们能够走出父母一辈的局限,以求下一代的儿童能够以更自然本真的状态存在,带给这个世界全新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