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写作营之后,听到齐帆齐说,她是在2016年开始在简书上写作,于是我去翻了翻自己的记录,我第一次在简书上公开发文,也是2016年,12月。文章记录里,公开的也有一百八十多篇,然而大多是读书笔记、感悟,完全谈不上文学创作。再读齐老师甚至学友们的文章,优美的文笔和妥妥的底气透过文字蒸发出来,让我很受触动。有两个命题,我却无法动笔,思路就像冻住,完全不知所措。
然而完成作业的想法却在我每天的工作之余跑出来提醒我一下,这是我不断思考,我可以写什么。第一次微课上,齐老师说郑渊洁都是四点写到十点,我很受触动,这时间段蛮适合我,终于,今天清晨,我爬起来坐在书桌旁,准备完成这一次的命题写作。
翻看专题下的文章,一篇篇朴实而吸引人的文字,翻到齐老师的关于“公开写作”一文,我似乎找到症结,看似复杂的写作活动,其实不外乎“我是否准备好公开自己思想”的决定。
我一直计划写一本轻度心理疾病的诊疗护理及如何防止转化为重度精神残疾的书,却迟迟没有动笔。除了时间精力有限的事实,更多是对写作的恐惧,具体来讲:写出来会不会受到更专业人士的质疑?写作过程会不会写着写着写不下去而导致半途而废?我真的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吗……
挡住我的笔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犹疑,这些犹疑无力且禁不起推敲。我永远做不到在这个领域成为最专业的那个,写出所有人不挑错的一本著作。那是否代表我永远不要动笔呢?写作不过是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工作所见所得,提供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所以,不动笔的背后,是有没有做好准备被人指点。
于是想到一种人格障碍的类型——回避型人格障碍:
社交回避是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nality disorder)的典型特征,患者存在明显的交往过程中的焦虑,进而回避所有有可能展现自己的社交场合。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以及对负面评价的高度敏感。相对于社交恐惧症,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回避场合更多,在这个人群中,大多数人表示深层的恐惧是“担心被抛弃”,这又可以探寻到很多早年甚至幼年时的创伤。
和普通人对人际交往的理解不同,对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的劝慰,比如“别人评价只是对事论事,不是针对你”之类,往往是无用的,因为这根本不是心态问题,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就是心态问题,我不得不说,所有心态问题背后都有生理基础。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在预期社会负面评价任务中,杏仁核的激活水平更高,他们会控制不中地回忆起曾经的批评场景,进而倾向于迎合他人的要求,极力回避人际交往。他们在人际活动中瞻前顾后难以决断、在社交场合的沉默和对发表个人观点的犹豫,对有可能收到职责或排挤的社会性活动的逃避,这些所有表现背后,其实有一颗渴望拥有亲密关系的心,然而他们的身体,被创伤袭击后的持续杏仁核分泌紊乱控制着,对这一人群的心理治疗,绝不应是改变心态的说教职责,那就像寒风吹袭,只会让他们更加裹紧身上的大衣,紧闭心门,而应是在完全理解接纳后共同探索、创伤修复。
精神病学中,提升到人格障碍高度的,往往已经有了明显的社会生活不适应,我们大多数人达不到人格障碍,我们普通人可以做的,是在这些极端描述中,找到自己行为牵绊的改善方向。但在这个清晨,在自我探索中脑中冒出的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点点滴滴,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公开写作,公开的不仅是文字,也许这一点想通,未来的写作之路会越来越好走。

齐帆齐第6期28天写作成长营(1)篇1371字,累计1371字,命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