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学校组织一次外出,路程比较远,我先生看了惊叹道:学校胆子真大,带孩子走这么远!我听了非常警惕的说,可别这么说,学校带着学生外出的活动本来就减少了,这个活动虽然位置远了点,但还是安全好玩儿的,如果有家长还因为路远投诉,以后学生春游秋游只能在操场搭帐篷了!
我老公听了默默点头。
我们又就着这个话题聊下去。现在也是,每家孩子少了,都金贵起来了,不敢说不敢碰的,老师都要供着。
我问老公,你们小学有劳动课吗?他听了立即精神了,当然有了!我们那时候上劳动课就是给学校干活啊!扫院子拔草什么的。
我和老公不是一个城市的,两个省距离一千公里,千里不同俗,但我们作为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还是都经历了劳动课这种东西。
什么是劳动课?当然是教劳动啦!我记得我们那时叫劳技课,有点像现在学生的手工课。其实劳动课不是让学生直接劳动,只是传授劳动技能。而同时,学生在校园里要承担大量的劳动工作。
比如校园卫生。小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按照班级划分不同的“卫生分担区”,然后由值日生分组负责搞卫生。我们的小学的教学楼是伪满市府的老楼,松木地板,刷的是橘红的油漆,这种地板不能直接用墩布拖,必须先用扫把扫,然后用推子推略略沾水的锯末子,最后还要用干抹布打蜡,完成全套程序后地板擦得铮亮,苍蝇站上去都打滑。
除了地面,我们也清洁墙面。那时的墙壁离地面一米半左右的高度,都刷的是清漆,表面很光滑,不怕水,与地板连接的地方是与今天类似的踢脚线,总之,从清漆墙围子到踢脚线的部分,也是要用小抹布擦干净的。
这些之外,操场上捡纸啦,清扫教室啦,甚至擦玻璃,都是学生的事儿。
再说擦玻璃吧,必须先用湿抹布擦一遍,然后用从家里带来的干抹布或者旧报纸,使劲蹭,这样才能窗明几净。
每周一次大扫除,学生们干得汗流浃背,老师们有时也参与进来,但大多数是来指挥的。
这种情景我觉得今天不会出现在任何大城市中了。家长们会觉得像虐待孩子,也不会认为这种劳动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其实在我们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嘲笑班级扫除中特别认真的人了(比如我),对那些敢于躲避劳动的,大家的反应是“有心眼,机灵”,这种想法愈加发展,渐渐没人愿意干活儿。擦玻璃这种工作,到初中之后,也就都不再由学生负责了。
尽管我多少次在挥汗如雨的劳动课中获得老师的好评和其他人的嘲笑,甚至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傻。时至今日,完全不是为了给自己圆场地说,我觉得童年的劳动课和那种腰酸背痛,挥汗如雨的感觉,是我的一笔宝贵财富,可能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精神上学会吃苦,身体上学会疲劳,社会活动中切实学会合作。这些东西,可能今天的孩子都享受不到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