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代文豪杜牧在《阿房宫赋》一开篇就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全文,音节紧凑,气势不凡。短短12字,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让我们对阿房宫兴建工程之浩大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作者用华美言辞描述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揭露秦王朝的骄奢淫逸,最后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时统治者发出警告。全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长短句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让人欲罢不能。
再读《阿房宫赋》第一次读到这篇千古文赋是在高中,当时根据作者美轮美奂的描述、随着老师的讲解展开丰富的想象,一座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建筑工艺精美华丽的帝王宫殿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根据考古学家的论证分析,当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的并不是阿房宫,而是秦王朝的政治中心~咸阳宫。当时正在修建的阿房宫和咸阳宫隔渭河相望,共同诉说着当年秦王朝的繁荣强盛。项羽带兵冲进咸阳时,阿房宫刚刚完成了地基部分的修建。
再读《阿房宫赋》杜牧写《阿房宫赋》,为了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把一座帝王宫殿写成了艺术绝品。但是不难想象,当年秦王朝的咸阳宫绝对不比阿房宫逊色多少,这个可以从《荆轲刺秦王》中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 和荆轲一起执行刺杀任务的秦舞阳在秦王宫的台阶上吓得双腿哆嗦,不敢前进一步。秦舞阳是什么人,是一个曾经杀人不眨眼的勇士啊,由此可见,这是一座多么庄严,多么雄伟的宫殿。
关于战国时期六国的灭亡和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灭亡,历来的知识分子都有讨论,都有论证。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都是论点明确,论证有力的政论文。贾谊作为西汉大臣,站在汉统治者的角度,得出秦灭亡是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苏洵根据北宋王朝当时的对外政策,从六国的角度得出六国灭亡是“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杜牧的《阿房宫赋》则得出秦灭亡是秦王朝骄奢淫逸,不顾百姓死活导致的。
虽然《阿房宫赋》是文赋,不同于其它两篇政论文,但这三篇文章都是为人臣子为警告当朝统治者所作,这就导致他们论证的角度并不客观。另外,限于历史条件,三篇文章虽然有势如破竹的气势,但不免偏驳。 这也就警示我们,有时候限于我们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认识的不足,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现象,要想揭示真正的本质,路途往往很遥远。
秦王朝的灭亡,包括其它任何朝代更迭,都很难从单一的角度去高度的概括总结原因。秦之灭亡,首先在于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没有休养生息,而是过度的使用国力,大举攻打匈奴和南越,同时又大建宫殿和陵墓。打仗和造宫殿都需要钱,需要人力物力,这些负担被加在被灭国的六国身上,六国人觉得秦政太苦了,于是纷纷起来造反,这是内因也是主要原因。其次,秦二世时期,除了征兵赋税的压力,老百姓还要面对天灾,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天下遂并起而亡秦族。
我们都说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我们真正缺乏的是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要想真正拜托自身的局限性,跳出思维定势通观全局,并非易事,却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唯一法门。
网友评论
朋友低问行不行?
我说文章好意境,
如云在山水在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