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11. 举例说明自我意识产生中的物-我知觉分化
答:婴儿打击风铃并看到它的摇摆告诉婴儿关于自我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信息。(待补充)
习题12. 举例说明自我意识产生中的人-我知觉分化
答:红点实验(待补充)
习题13. 自我意识产生与发展的标志有那些?简述该过程
答: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有三个标志:1.物-我知觉分化;2.人-我知觉分化;3. 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新出生的婴儿最初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在早期抓自己的脸与抓其他物体没有差别。一半在婴儿1岁末时,婴儿出现了主体感觉,开始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能知觉到他所做的动作时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产生物-我知觉分化出现主体我。
红点实验发现15个月大的幼儿开始能区分镜中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逐渐开始知道自我的身体特征。2岁左右的幼儿能准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他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自觉,将自我看作一个知识体和评价体。产生人-我知觉分化出现客体我。
两岁末的幼儿能使用物主代词“我的”,随着语言的学习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开始逐渐学会使用符号来指称周围事物和自己,开始用我来取代宝宝。“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能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
习题14. 如何理解面部表情具有“全人类性”
答:1. 达尔文指出,人类表情和动物表情有一定的延续性,它们是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具有适应性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 解剖学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面部肌肉系统的分化和情绪的分化是一致的,者意味着面部表情作为有机体在种族进化中适应生存的产物和手段已经在神经、肌肉组织中程序化,从而在进化和变异中保存下来
- 因为表情有其生物学根源,所以许多基本的情绪,如喜,怒,哀,乐等原始表情是具有全人类性的。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和弗里森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人的面部表情的确是是一种“世界语”。不同地方的人对愉快,愤怒等面部表情的情绪判断一致性很高。
习题15. 试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印象形成认知偏差
- 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又称初次印象,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这种初次印象对人的认知发生一定的作用,产生首因效应,对以后的交往产生影响。比如说一见钟情就是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感知更加强烈,新信息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人们忽略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比如某人性格一向温和,突然一天发怒,你有可能忘记他一向温和,这就是近因效应的作用。 -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由于知觉者的情感而引起的对人的一种主观倾向,又称晕轮效应。比如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不好,老师会认为他是个贪玩的学生,继而推断他学习不努力,天资不聪慧,将来不会有大作为等等。通常负面的光环效应被称为“扫帚星”作用。 - 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也称为类化原则,一般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就把这种相似性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并固定下来,形成刻板印象。比如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积极方面刻板印象可以简化认知过程,消极方面刻板印象湮没个体特性,而且容易产生社会偏见。
习题16. 试述归因的含义以及维纳成败归因的主要观点
答:归因试指人们对于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维纳着重研究了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提出了 内外,稳定-非稳定两个向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稳定因素是指能力,人格,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法规,非稳定因素是指情绪,努力程度,机遇,环境,运气等。
维纳认为,稳定的内在因素指个人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指任务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努力,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个人运气。
习题17. 请列出四种主要的归因原则
答:
-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内因与外因
-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内-外,稳定-非稳定的两个向度(个人运气,任务难度,个人努力,个人能力)
-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社会赞许性,非共同效应,选择自由性
-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
习题18. 简述社会态度的三成分说
答:
社会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成分构成
- 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认知成分规定了态度的对象。认知因素还具有对评价与意义进行叙述的成分,叙述内容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知与理解以及赞成与反对,比如善 恶等的判断。 - 情感成分
指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比如热爱集体,同情弱者等 - 行为倾向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及行为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倾向。但行为倾向还不是行动本身。比如想靠近,想远离等
习题19. 试描述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形成三阶段各自的特点
答:
1.服从阶段
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这时候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性的。
2.同化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这一阶段,感情成分起明显作用,同化是否顺利实现,态度对象的吸引力至关重要。
3.内化阶段
内化是指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这时个体真正相信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意味着人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习题20. 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试列出其中关于解决认知失调的三种途径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答:以抽烟为例
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比如戒烟。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例如对抽烟致癌的认知因素加以否定,不认为两者有联系。
3.添加新的认知因素,改变不协调状态。例如改抽过滤嘴香烟,癌症只要早期发现,早治疗,无生命危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