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与农场一起组织了一场百人左右的亲子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初衷是让孩子们进行农耕文化的体验与观摩,包括基地各种动植物的科普,与孩子一起田间劳作,了解原始榨油与酿酒工艺,种植与采摘等等。
原本是以孩子为主导的活动,到后来却变成了部分家长们的游戏,而孩子逐渐轮为活动的负担。
这因为父母们的童年缺失吗?
显然不是!
亲子活动是集体互动,有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也有家庭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在多方互动的过程中全方位展示着你的家庭素养,每个参与者都是各自家庭的代表,从参与者的一言一行中能感受到各自的家庭教育氛围。
1.父母就是看见孩子的那个人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且不仅仅只是老师,父母还是看见孩子的那个人!
何为看见?
就是能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能实时给予心灵的给养,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为人父母该有的正常样子,仅此而已!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很多秘密,孩子的秘密需要父母去探索,父母的成长要跟上孩子的步伐。
我们真的比孩子知道的更多吗?
我看不尽然!
农耕活动有个采摘环节,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摘蔬菜,准备午餐的食材,其中,有个瞬间让我震惊:一位妈妈带着儿子来到韭菜地,儿子说要摘韭菜炒鸡蛋,妈妈很欢欣,于是和儿子一起蹲下来准备去摘,妈妈拿出小水果刀,顺手割了一茬,儿子却是用手一根根掐觉得好玩,妈妈略显惊讶地说“不是这样摘,太慢了,我割两茬就够了,你不要再弄了!”
(此图为采摘意向图,不代表图文一致)体验不在乎快与慢,只要内心平和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即可。
孩子的探索因为母亲过往经验被打断了。
虽说父母是看见孩子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能力看见也没关系,至少不要打扰孩子!
2.父母的修行是家庭氛围营造的关键
活动中有位奇葩爸爸,一路大嗓门,全然不顾其他家长的感受,完全不知道集体活动该有的秩序。
亲子做午餐时其他父母都是分工协作,也没见他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倒是吃饭的时候最积极,像在饭店请客一样,扯起嗓子拿着啤酒瓶到处跟人碰酒,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家有什么喜事…….这位大哥,这是集体活动好不好,你的个人素质大家有目共睹,你在家影响自己的孩子还不够,还出来影响他家庭的孩子,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这位爸爸的不良行为贯穿整个活动,也算是一道另类的风景,也让我们得以窥探其自身素质以及在这种素质下塑造的家庭氛围,作为一个反面例子与大家分享。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孩子教育实际上是父母的修行。
当然这种修行的外在表现是多种维度的,有的人是本真的,表里如一,在家里与在公众场合如一,也有本真的好,还有本真的不好;
有的人会装,表里不一,在家里与在公众场合做法迥异,但终究会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来。
(图为手动打谷机,至少我之前没见过)活动有割稻谷这一项,有锋利的镰刀,有快速转动的打谷机,且人群比较密集,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危险的活动。
其他小孩要么是家长不让,要么是孩子不敢,都在旁边眼巴巴的看着。
不过其中一位家长表现出了对孩子教育的自信。
智慧的表现在为孩子选了一小片人少的地方,让孩子亲自拿镰刀去割稻谷,期间孩子的手被稻谷的叶子割了口子流血了,不过家长表现很淡定,用水洗了洗,贴上创口贴,孩子也没哭闹,继续拿着自己割下的稻子来到打谷机前让工作人员帮忙打谷子。
家长表现出的教育素养很多家庭无法比拟,也是我经常提倡的,在安全的范围内给足孩子自由。
教育是有轮回的,类似于我们常说原生家庭的概念。
通过你孩子的行为表现能看出你的家庭教育模式,通过你的教育行为能看出你父母的教育方式。
当然,不好的行为模式需要通过后天智慧型的父母重塑家庭教育氛围来改变。
3.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自我培育功能
家庭环境支撑孩子自我完善最重要的是建立规矩与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规矩的建立不是约束,而是维护双方的感受。一定要涉及到两个的人感受它才有意义。
比如孩子吃饭,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不是挑食就是每餐都要追着喂。这必然破坏了双方的感受。
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做一个有心父母,了解孩子的口味,可以每天变换花样,但不必追着喂,规矩吃饭与否由孩子自己决定,家庭里保持一致的态度,不追喂,不过量提供零食。
若是出现分歧,必然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常常发展为有人庇护而肆无忌惮。
(吃饭前的状态,很期待,有木有?)儿子吃饭问题一直是我感到自豪的事,得益于有位好妈妈,有心且懂得智慧喂养。
每次都是变着花样给儿子准备吃的,肉类、虾类、鱼类、蔬菜类、水果类都吃了个遍,从小培养,口味全容不得他挑食,只要到了饭点喂他张嘴就接,吃饱了就会用手推开,心领神会,不刻意不强迫,自然双方感受都好,慢慢的儿子的习惯就建立起来了。
好的习惯一定是在好的感受中维持下来的,一定不是在父母的命令中学会的。
4.家庭氛围决定孩子人生的起点
孩子的起跑线比拼的不仅仅是所谓爹的物质,妈妈的素质,而是家庭的综合能力。
而最重要的是由父母主导营造的家庭氛围,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起点。
家庭氛围的营造应该更加注重亲情氛围,保持夫妻之间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与和老人间的和谐相处,给孩子做出和谐、民主、尊重、平等的榜样,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和父母保持良好的互动。
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每当我跟老婆在儿子面前拥抱时,他就会停下手中的事看着我们笑,可以感觉到那是一种会心且满足的笑容,而他的这种反馈更加激励着我们要保持和谐。
处在一种平和且平等的氛围中成长,必然会让孩子内心发展更加平稳。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的性格,而家庭氛围决定了亲子关系,父母自身的修行决定了家庭氛围。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什么是真爱?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是这样描述的:“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个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