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人约了两次去吃素菜,我都拒绝了。对于素菜馆,我似乎已经有些偏见。
印象中,通常素食馆都是中式装修,里面会摆放些许跟佛祖相关的书画、雕塑等装饰品,给人以清净、淡雅的感受。通常素食馆有大堂,也有雅间,雅间还会起一些很文艺的斋号,坐在古香古色的桌椅前,结合明暗适合的灯光,这种祥和、宁静的氛围很是浓郁。来吃素菜的顾客很少听到有大声喧哗的,有时还能遇见一些穿着像佛教中人的顾客。点的是套餐,由店家安排饭菜,一切井然有序。但是,当饭菜上桌后,我就困惑了:很多豆制品,它们分别模仿了鹅肉、鹅肝、羊肉串、牛肉串、还有鸡汤、炒牛肉粿等等,这是店家的主打和特色菜。看着每一桌顾客都吃着大同小异的菜式,又望着大堂正对面墙壁那大大的一副竹制的心经,我便更加困惑了。于是想起了济公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又一次,到另一家斋菜馆。听说在当地很有名,这店家半做公益,人均十块钱,能给很足的饭菜,菜品口碑还蛮好。结果一进门就感觉不大对劲,大中午灯光昏暗,又不像打洋不做生意,我们几个人坐定也不见人来接待,好一会儿才来了接待的服务员,一问支支吾吾,说不出是开业还是打洋,一下没了兴致,便尴尬地离场,避免了相互为难。后来听说店家已经关张。
几次奇怪的体验,我内心对斋菜馆便有些许偏见。记得小时候吃过斋饭,那是在家乡的居士林里吃的,那里逢一些重要的节日便开粥,大锅的香粥,感觉锅里的粥永远舀不完,我们小孩一次可以吃好几碗,那种斋菜加豆干的香味直到成年还记忆犹新。
今天爱人再次邀约,说这家素食馆是自助餐,还有会员卡,价格公道,口碑蛮好,还务必请我一起去试试。将信将疑,也不好驳了她的兴致,晚饭时间便一起来到这家素食馆。店面蛮宽敞,设有两层,人还很多,也很有秩序,装修属于现代时尚风格。兜着菜品一圈,目测有上百种菜样,其中便有我特别爱吃的好几种食品。我们上了楼,在楼上能看到自助取餐的顾客,各取所需,热热闹闹而又井然有序,感觉特别像百家饭。当吃上自己挑选的素菜,新鲜的食材,合适的调配和烹饪,便觉可口美味。
没有了吃斋的念头,提倡素食养生,加上自助餐的理念,一种轻松、自在的品食文化便诞生了。
谢谢爱人,又带我品尝、体验一种新的素食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