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小麦是比报纸更为重要的东西
喜欢美食的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喵呜季”(Miaowujizihe)
🥯··🥘··🥐
有多少人远离故土,定居他乡,
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寻找同族。
食物亦是如此,物种流传,食材碰撞,
风味交融,造就多彩的饮食风貌。
每一次,
当我们追问自己来自何方,
也开启了对风味的寻根之旅。🐾
love,live and laugh
❶
陕 西
▶ 当面粉与水相遇▶
王六十的作坊,每天要做上千个面饼,做饼的面粉来自自家的田地。秋天,要尽快撒下种子,等待来年的收获。🍂
四千五百年前,第一粒小麦种子落地中国,它的到来奠定了南米北面饮食格局的基础。种子旅行的起点,要追溯到4000公里外的西亚,这是一片夹在海洋与海洋,山脉与沙漠,盐沼与湖泊之间的沃土。人类走出非洲几万年以后,第一次在这里聚居、耕种。至今,漫山遍野的麦田里,仍然遍布古老的品种。🌾
小麦,是自然选择和人类驯化的共同结果。特殊的地中海气候,不到一年的生长期,孕育出硕大饱满的麦粒。漫长历史中,一次次悄无声息的自然突变,推进了品种的演进。造物的偶然和先民的青睐,也终于成就了养育无数人的神奇种子。
生面团的出现,使人类的饮食前进了一大步。
❷
伊 朗
▶ 小麦是比报纸更为重要的东西▶
拉文什是人们的日常主食之一。作坊里每天像印刷报纸一样,生产这种薄如纸片的面饼。
比拉文什更受欢迎的是另一种统治全伊朗的面食。这是一种长达半米,名叫桑嘎的扁面包。桑嘎,在波斯语里是小石子的意思。
在克尔曼沙阿同纬度的亚洲大陆另一端,有一种和桑嘎极为相似的面食。王六十把轻微发酵的面饼,摊在烧烫的鹅卵石上,再用同样滚烫的石子覆盖。小石子在面团上烙出褐色的环形山,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
伊朗高原和关中平原的遥相呼应,正是物种迁徙创造的美食传奇。用火把小麦面团烤制成面包,数千年里,几乎主导了半个地球的饮食。
小麦向西传播到欧洲,干热和烘烤的烹饪方式发挥到了极致。法国人在面包的制作工艺上,也展示出惊人的创造力。
❸
安 徽
▶ 大馍蘸酱豆,越吃越长寿▶
在淮北平原,有擅长用蒸汽烹饪食物的中国人。制作体型硕大的面团,需要借助一根铁棍,并且压上全身的重量。
发酵的时间关乎口感。在一口直径1.6米的大蒸锅,才能为每个1.5公斤的面团提供足够的蒸汽。一个半小时后,洁白光滑,浑圆紧实,状如枕头的大馍就出炉了。面香浓郁,柔韧劲道。配上粉鸡或糁汤,都不如直接抹上香辣的西瓜豆酱,最能衬托馍的甘甜。
小麦在山海之间的传播, 几乎改变了全人类的饮食结构。世界各地的巧手,又反过来赋予种子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漫长、壮美又充满互动性的旅程。中国,从来不是食物旅行的终点站,更多时候,它是不断创造和再创造的策源地。
❹
广 东
▶ “刺身”与“脍” ▶
南中国的一条淡水鱼,也许可以提供更有趣的样本,位于珠江平原三角区的顺德,河网密布,又丰富的淡水鱼资源。
草鱼捞上来,却不能心急。需再清水中饿鱼瘦身,消耗脂肪,吐尽泥沙。然而,对于追求食材本味的顺德人来说,生吃更是引以为傲的进食方式。中国人把生鱼当作美食,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如今,它更像一个历史标本,留存于顺德。
剔除红肉,只留背脊上雪白的部分,每片厚度不超过0.5毫米,力度恰当,切段细刺又不致肌理破散。中国鱼生最兴盛的唐代,曾有笔记小说描述,烹饪高手可以将鱼片切得薄如蝶翼,轻可吹起。
仅仅用盐和植物油相佐,更彰显鱼肉的清甜鲜爽,这是顺德鱼的传统吃法。
无独有偶,日本生食鱼肉的最早记载,在公元7世纪,正是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最多的唐代。日文“刺身”的写法出现以前,是用汉字“脍”,指代所有生切的肉片,沿用了它在汉语中的本意。与中国鱼生以河鱼为食材不同,生食海鱼更受日本人的青睐。直到酱油酿造术从中国传入日本,山葵与酱油,才正式成为刺身的搭档,固定为今天的食用格式。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顺德鱼生在食用时,搭配了辟腥、提味、抑菌等功能各异的佐料。总有人贪恋固有的风味,热衷保留这道中国饮食的“活化石”。
❺
马 来 西 亚
▶ 酸、辣、鲜 ▶
中式烹饪和饮食风尚的传布,一直跟随中国人远行的脚步。
临近新年,马六甲的海南乡亲照例祈福祭祖,而同乡会馆则是他们至今抱团取暖、慰藉乡愁的聚集地。几块白斩鸡,一碗米饭,是海南华侨在这生存和创业的开端。产自泰国的长粒籼米,用鸡油与生姜、红葱、香茅一同翻炒,加入清香的斑兰叶和整颗带皮的蒜头,小火慢煮,让米粒充分吸收鸡汤。如果说米饭的制作融入了很多本地元素,那么烫鸡的手艺则源自海南文昌的祖辈。擦过盐的整鸡,在微滚的鸡汤里反复浸烫,以此避免鸡肉在不断升高的水温中,过度熟化。而有经验的厨师可以根据鸡的重量调整浸烫的次数。熄灭炉火,让白鸡在平静的鸡汤里焖上45分钟。与其它地方追求鸡饭蓬松的口感不同,在马六甲,米饭被捏成团,圆润的形状才是海南旧时祭祖的习惯。
鸡煮到八成,随即自然冷却,表皮柔软润滑,肌肉肥美不柴,最迷人的莫过于皮与肉之间那层似有若无的啫喱状胶质。
蘸料,需要每天制作新鲜的,研碎的生姜,淋上滚烫的芝麻油和鸡油,芳香和辛辣同时被激发出来。清香的古来椒,搭配劲爽的指天椒,以及和大蒜一起打成蓉,配以东南亚香料的酸味担当——鲜榨酸柑汁,再用鸡汤冲调。酸、辣、鲜,一应俱全。
上世纪初,闯南洋的海南先民靠售卖鸡饭立足扎根。今天,他们仍然用这种质朴的风味凝聚亲情,勾连过往。
❻
秘 鲁
▶ 酸、辣、鲜 ▶
如果说,鸡饭让东南亚华人找到归属,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风味则影响了更多人的生活。
用番茄、山楂酱炒制浇汁,包裹香脆的云吞皮。除了酸甜味,秘鲁人也爱豉油香,黄豆发酵而成的柱侯酱是广东传统的调味品,它和云吞甚至出现在当地的邮票上。秘鲁利马有四千多家遍布街巷的中餐馆,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作“CHIFA”,正是汉语“吃饭”的谐音,和“豉油”“姜”一样,它们的粤语发音直接成了当地西班牙语中的词汇。
一个半世纪间,中国移民和后代带给秘鲁的不仅是中式炒锅,还有谷种、菜种和水稻栽培技术。
木薯原产南美,淀粉丰富,纤维含量高,容易入味。五花肉炸至表皮焦香,中餐技法里称为“走油”。两种食材紧密排列,蒸汽作用下,油脂渗入木薯,平衡木薯的寡淡,也轻减肉腻。
酱油码味与薯条、洋葱一同翻炒,这道最经典的秘鲁炒牛柳,与中式烹饪已经你中有我,难分彼此。
美食,
总在迥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间扮演亲善大使,
静默的岁月中,彼此渗透,
新的风味就这样美妙诞生。
♥️
谢谢看到这里的你们
周四到了,周五还会远吗😉
文/图 子禾
欢迎关注“喵呜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