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 平凡世界,用生命血祭

作者: 梅篆儒 | 来源:发表于2017-12-02 10:05 被阅读0次
    平凡的世界创作历程

    读完《早晨从中午开始》,我第一次被作家感动,确切地讲被小说家,因为我向来对小说有偏见。

    看小说的人,多半空虚无聊,跑到虚构的故事中逃避生活。我身边不乏看言情武侠的同学同事,就是这种状态。

    在所有的写作者中,写小说的人又是最轻松名利双收最快的那拨人,坐在电脑前,敲击几个键盘,编几个故事,一天收入不菲,活的永远那么轻松。

    从小我就对小说有偏见,认为不过是故事而已,读完能有什么收获?我刻意的回避小说阅读,却也在回避中暗恋者小说里的趣味。

    我也曾读《三国》三遍,读《红楼》三遍,读《围城》两遍,还第一次破例或者禁不住诱惑熬夜读完了《穆斯林葬礼》和《追风筝的人》。这些小说要比散文,诗词,古文有趣的多,里面有价值的东西珠零玉散,到处都是,只是那时不懂而已。

    不知从何时起,我特别想看小说,这个愿望特别强。电视机天天演《平凡的世界》,也听同事说起过很好看,很感人,他们又说路遥英年早逝,我就对这书这人产生了好奇心。

    我从他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历程记录读起,也就是《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读着很沉重,像对生命的洗礼,庄严敬畏,更像与自我的抗争,总是血泪模糊。

    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写小说的严肃和郑重,用生命的名义和尊严写作,用严峻的挑战和牺牲创造,路遥做到了,但是很苦很苦,苦到让人望而生畏;很激动很激动,每个情节,都让他沉浸其中,随哭随笑。

    他为《平凡的世界》,献出了青春,献出了生命。他也因《平凡的世界》,青春永驻,生命永生。他为了这书,做够了一切准备,心理的决绝,创造的素材,生命的早逝。

    1.矢志不渝地写作决心

    路遥是沐着辉煌踏上新征程的。这并不容易。他决心写作《平凡的世界》时,正值声名鹊起。那时他的力作《人生》,在小说和电影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他带来了荣誉和热闹。

    路遥自己也说,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他是少有的特别真诚的作家,他坦然承认自己享受成功带来的荣耀,但他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在这种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

    他怀念当初写作《人生》的日子。思想和艺术的考虑备受折磨,足足两年。进入写作时刻,将近一个月,每天18小时,不分昼夜。身体备受摧残,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深夜在陕北招待所转圈行走,让招待所怀疑神经病。他怀念这一切,远比眼前的浮华更让人感觉踏实。

    但是,走出辉煌,并不比忍受落魄容易。他作着激烈的斗争,在荣誉的热闹和退隐的孤独中抉择,在宏大创作成功或失败间的考量,他明白,最渺小的作家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目标。

    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然而,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超越《人生》的高度。在无数焦虑失眠的夜晚,他痛苦不堪。

    前行抑或止步?前行,意味着光明在望,也意味着从此销声匿迹。止步,享受当前的无限风光,还有一辈子作家头衔带来的舒适日子。

    迈出第一步是艰难的。从《人生》暖融融的生活中,再次踏进冰天雪地的远征,这意味着疼痛和寒冷。在行进中,一样难熬,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100万字,这宏大的计划一想就让人感到遥遥无期的绝望,何处是归程?前进,意味着继续自虐,后退,必然是粉身碎骨。无论如何,前行是路。最后的冲刺,他病倒了,险些死亡,很长时间,他认真思考死亡,思考人生,担心这部著作功亏一篑的巨大不幸。病好了,需要修养一年,但是他不能等。继续写,意味着身体死亡,停止写,意味着此生死亡。人都是惧怕死亡的,尤其是与死亡打过交道的人。路遥也一样,他热爱生活,热爱女儿,也爱自己。但是什么也不能阻止他,他选择了舍生写作,飞蛾扑火的结果是惨烈的,路遥也一样。

    还好,《平凡的世界》写完后,得了茅盾文学奖,他看见了。对于他来说,这个奖意义重大,这是6年来所有付出的一个安慰,但是他又明白任何奖项都不能衡量真正的成功。

    有时候决心做一件事的那一刻,尤其是决心,就注定了必然成功。《平凡的世界》,让路遥一生无憾,他以平凡的世界阐释自己人生的意义。

    2.充分完备的素材准备

    写作的过程是艰辛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六年辛苦不寻常。为了这部巨著,他足足准备了六年。

    动笔前的写作准备,他准备了不到3年。

    首先是写作手法的考虑。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过时论",并非对路遥没有影响,不然他不会在用什么手法写作这个问题上,反复斟酌。伟大作家的魄力就在于敢逆风而行,坚持己见。他还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构建《平凡的世界》。

    接下来,是大量读书。要创作超越前人的成果,首先要清楚前人创作了什么成果。采花成蜜,吃桑吐丝,读书,尤其是长卷作品是必须的。他给自己列了一个百部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同时涉猎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另外,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知识性小册子,比如养鱼,养蜂,施肥,税收,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等等专门著作,他都会参考。正如他自己所说——读书如果不是一种消遣,那是相当熬人的,就像长时间不断游泳,使人精疲力尽,有一种随时被淹没的感觉。

    在他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时,文坛开始淡漠了他,当然他也对这个"坛"淡漠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以宗教般的热情写作。

    之后,是准备写作的背景材料。也就是准备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他选择了查阅这十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他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

    他没日没夜的一页一页翻看,巨大的工作量,完全成了机械劳动。自己也狼狈的没了人样,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这件工作,费时几个月。

    接下来,为写作体验生活。他提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体验一切生活,似乎所有生活都充满了趣味。

    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接触到的,就竭力触及。

    奔波到精疲力尽时,回到招待所休整几天,恢复了体力,再去奔波。走出这辆车,又上另一辆;这一天在农村的饲养室,那一天在渡口的茅草棚;这一夜无铺无盖和衣而睡,另一夜是毛毯热水澡。无论是艰苦还是舒适,反正都一样,愉快和烦恼全在实际收获。

    在无穷的奔波中,人物的轮廓渐渐出现在生活的地平线。

    最后是构思。为了寻找出路,为了增加曲折,为了整体衔接,为了更好的衔接而不断的断开……脑子里常常是乱麻一团。在故事的各个层面不断组合排列,交叉,不断的否定刷新,演变,纠结地难缠,劳神的痛苦。

    为了找一个关键契机入手,他苦苦地想了一个冬天。直到某天夜里,他想到了——老鼠药。

    至此,将近三年过去了,他一个字都没写。

    3.用生命诠释的平凡世界

    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就像他的名字,路漫漫其修远兮,似乎看不到路的尽头。

    三部,每部分两稿,初稿和改稿,都要手写,100万字,想一想都望不到头。

    开篇最艰难。为了这个开头,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从何下笔呀?

    一天结束了,除了一堆废纸,一片空白。反悔了,畏惧了,怀疑了。可是,三年了,为此已经整整准备了三年,不写一个字,就结束?不,绝不可以!

    第二天,又结束了。还是一堆废纸,一片空白。

    第三天又过去了,照旧如此。

    高烧似的激烈,寒冰似的冷静。冷静让人思考,为什么一开始就难以下笔?

    艺术上苛求完美的心里,表达上近乎无瑕的追求,让人一开始就想吼雷打闪,吓人一跳。想想大师们的作品,一开头总是那么平静。是的,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艺术的打击应该放在后面。

    开头,以隆重的仪式宁静的完成了。

    接下来,是第一个突破,超过《人生》的字数。

    下一个目标,超过第一部的二分之一。

    紧张繁忙的日常写作,常常让自己感受精神的极端体验,伟大与渺小,振奋与颓丧,失败与成功,欢喜与悲伤。还常常想起童年,贫穷饥饿又敏感自尊,还有7岁时候的不堪回首,父母养活不了自己一路讨饭把你送人,那么小,居然那么平静地接受这么冷酷的现实,从此开始独立谋生。

    除了紧张,最难熬的是孤独。多少天,不和一个人说一句话。白天黑夜,一个人,孤零零,作伴的只有一只老鼠。极度渴望温暖和柔情来抚慰僵硬如冰的身心。

    第一部终于完成了初稿,还有二稿要修改。整个修改的工作近乎机械性,但又不能有一丝苟且。

    不要以为远离人迹就意味着真的与世隔绝,总会有各种干扰不期而至。各种亲戚慕名而来,文学圈子无风起浪,还有与自己格格不入的文学形式的压力。

    第二部几乎透支了所有精力。

    人苍老了,走路力不从心,饭量明显减少,眼睛严重发炎,但是怎么可以停下来?根本停不下来。

    叶赛宁说——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路遥这样形容当时的自己。

    第二部结束,他遭遇了生命危机,郑重地思考死亡。更想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无情,悲伤,绝望,只怕那万一的遗憾。

    他说——在那些苟延残喘的日子里,我坐在门房老头的那把破椅子里,唯吸进去每一口气而拼命挣扎,动不动就睡得不省人事,嘴角上像老人一样吊着肮脏的涎水。为自己对自己的残忍而心存不忍,为什么要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

    带着绝望的心情开始关心体贴自己。求医,看病,吃药,终于还有希望继续。但是至少要休息一年。

    在死亡和完成作品之间,没有别的选择,这是唯一的选择——继续写作。这似乎是上天特赐的机会,想让平凡的世界面世,如果错过,也许会成为真正的悲剧。

    第三部开始,他想的不是病体难支,而是重新投入的幸福。就像他说的——很大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

    1988年5月25日,这部伟大的著作终于完成了。整整6年的苦役,漫长的度日如年,度年如世,终于刑满释放,见到了阳光。

    当他完成最后的抄改,从桌前站起来不由自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笔从窗户里扔掉。他跑到卫生间,出声的哭出来,为六年中牺牲了的美好生活,宝贵青春,和六年来的痛苦,焦灼,振奋,无助,孤独……和所有的委屈通通的发泄出来。是太兴奋了,是太难受了,说不出为什么。

    点一支烟,回复了平静,回顾过往,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能说的,只想起了托马斯.曼的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完成,它也就是好的。这是极致快乐的释放。

    整整10年,从萌发想法到最后完成,真的是十年辛苦不寻常。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从而立到不惑,无数次想过退缩,无数次战胜自己,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最终完成。这是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生命的过程。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正当作者要打算从生命的中午再次起航,打算让人生的清晨再次激扬时,他永远的倒下了。

    是的,他真的是用生命创造了平凡的世界。因为路遥,我从此改变了对小说家的偏见,看着《早晨从中午开始》,我对生命有了从未有过的敬畏,和对真正作家的崇高敬意。

    在这里,每个人都会严肃地思考活着的目的,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路遥: 平凡世界,用生命血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hm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