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物质、信息以各种形式四面八方涌过来,男女老少都躲避不及。
小孩子焦虑,看了电视里的卡通动画,刚走出门就看见楼下的小超市货架上挂着动漫原型的贴贴纸等周边产品,嚷嚷着要大人买;
老年人焦虑,老年微信里互相转发的各类“赶紧看,太可怕了”、“这几种事物千万不能吃”等图文视频让他们忧心忡忡,忙不迭转给自己的小辈并再三嘱咐;
中青年焦虑,阳光沙滩跨国旅游,高光亮肤九图自拍……都是别人朋友圈里的风景;
大家都焦虑,那些10W+的“豹纹”,恨不得写得全世界所有人都在短期内巨大成功,时间越短越好,成就越高越好,当然,这所有人,除了你!
2016年底罗胖出版了一本《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知识焦虑”这个词代表了一个“奋进”的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现状。
信息知识那么多,时间不够,看不过来?
要学的东西太多,不知道从哪下手?
我学了很多,很勤奋,但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提升?
刚看完一本热血沸腾的书,合上书就记得几个概念,似乎想不起来什么?
这些带来知识焦虑的问题普遍存在,我也身处其中,有时也会处于学习状态的低谷期。但一直在扑腾着、摸索着……
02
今年学习了好几本知识管理、心智成长类的书籍和课程,从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许岑的精品课《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到这两周正在看的古典新书《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这么多“武林高手秘籍/修炼手册”看过来的感受就是:
① 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必有其区别于普通人的过人之处;
② 最高深的秘籍都是那些极为简单的道理,往往因为简单而被忽略;
③ 高手们参透了那些相同的底层的道理,在自己的实践当中从底层总结生发出不同的方法论;
④ 方法是别人的,就像招式是别人的,你可以依葫芦画瓢,但成长为高手最后一定是要形成自己的体系、派别和风格,而且是适用于个人的。
切入正题!既然说了这么多焦虑和知识焦虑的问题,那就提供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看了古典《跃迁》当中的第三章“联机学习: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其中介绍的“功利学习法”很受用,梳理了一下,主要包括“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调用?”三个部分。
03
“读什么?”
“读知识的源头!”
什么是知识的源头?就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浓度更高,基础概念更清晰。越是支流离源头越远,掺入的杂质也就越多。
古典将信息分为一二三四手信息。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比如我们熟知的“刻意练习”这个知识的源头就是20世纪70年代由诺奖得主HerbertSimon和William Chase合作发表的论文,首次提出“10年定律”,以及20年之后埃里克森发表的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类似这些之前没有人提出过的知识,最新的数据报告,属于一手信息。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2016年埃里克森出书《刻意练习》,强调并无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人成为大师,刻意练习同时和天赋、练习方式强关联。二手信息知识含金量高,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三手信息:为便于传播而简化或极端化观点的陈述。例如一些畅销书,迎合公众理解加入大量案例故事和不精确的概念解读。
四手信息:断章取义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根据二三手信息,很多人写出的基于个人体验的观点,加入太多个人经历和情绪。比如很多关于“1万小时定律”这个观点而产生的励志文、公众号、头条就是第四手信息。
古典老师的观点: 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
我的理解:
对于信息知识的获取门槛和渠道来说,越是处于支流下游越容易获得,同时因为一二手信息的认知要求高,又将一部分的学习者挡在了门外,所以除开学术研究,普通学习者面临最多的就是三四手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学会辨别不同来源的信息,辩证地看待。
既不照单全收,不是什么信息都一股脑的接收,要选取对自己用得着的信息;也不矫枉过正,完全摈弃所谓的三四手信息。个人觉得只要是真正影响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就是好知识。那些经典的书籍虽好,但不适用于入门级别的学习者,望而生畏挫伤锐气。
04
“怎么读?”
“功利读书法!”
所谓功利,就是带着目的、要有产出的读书和学习。
具体做法,首先要带着极强的目的性,“我学这个有什么用”、“能解决我当下的什么问题”,这再也不是一个“去学就好了”的时代,投入了时间、精力和金钱,没有产出的学习,就是“耍流氓”!这个产出,可以理解为,有没有实际改变你的生活?能力提升了、工作升职了、涨薪了、家庭关系和睦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等等。
其次,要根据你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的分配不同的学习资源。可以进行不同认知难度的书籍和学习方式交替搭配:提升心智的经典书籍+知识性阅读+娱乐性阅读。古典老师用了一个很精妙的例子,读不同难度的书籍就像爬山,娱乐性的阅读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识型的是平地,略微费劲,那么认知类的书籍就是上坡路了,真的很累,但是会提升你的脑力和理解力,“真正能提升你的东西,都不会那么舒服。”通过这种交替进行的方式,效率可能更高。
第三,阅读习惯上,不要拿到一本书就从第一页开始读。具体的方法是,先看书评,了解这本书的质量;然后看目录,了解这本书的框架;接着看具体有用、最感兴趣的章节。如果这几步做完之后还觉得这本书不错,就可以考虑从头至尾再细细阅读一遍甚至几遍。
我的理解和学习感受:
在学习当中,我们要针对性的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进行主题阅读和集中式突破。比如我想提升演讲表达沟通能力,就会进行几个方面的学习和尝试:
阅读演讲沟通类书籍——掌握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加入线上演讲普通话社群学习——每日打卡刻意练习;逐级挑战拆书帮的现场主拆活动——综合提升写作思考以及培训控场能力。
这三个部分都能相互促进和运用,阅读中的方法和思考能够在每级拆书前的准备当中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路;普通话打卡练习让我不惧公众表达,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而每次主拆的准备过程和现场积累的丰富经验让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引导着我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探索。
05
“怎么调用?”
“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
我们已经知道了学什么,怎么学,那如何在关键需要的时候能准确快速地调用出对应的知识呢?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得真好!”
虽然是一首打油诗,但是特别形象了描述了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的场景!
那什么是知识晶体呢,就是我们自己搭建的独一无二的稳定的知识体系。星座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本来漫天毫无章法的星星是不可能被记住的,但是通过一种创造力将不同的星星连接起来,形状、命名及故事化,很容易将这些零散的星星对应的特征、信息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星座知识。
如何把知识形成为知识晶体。古典介绍了几种结构化的思维工具:
关联结构:比如我们熟悉的“SWOT分析”和时间管理的“重要-紧急”四象限等,展现不同维度的相互关系。
树状结构:比如一些首字母命名的方法、法则——SMART法则、发现天赋的SIGN法则等,比如我们学生时代背诵的“九九乘法表”以及“化学元素周期表”等都属于树状结构思维下的知识处理方式。
流程序列:产品设计里的流程图属于这个结构。
数据对比:我们平常看到的工作报告里用于展示的柱形图、饼图等,表现事物空间、时间上的差异性,就属于这个结构。
以上都是用模块化的方法将零散的知识聚合在一起,当这些模块足够多,我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知识就会自动按照模块存放。
其实还有很多思维工具,我们都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去积累、迁移和创造。
06
最后来总结一下,我们在学习阅读的时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去学习那些靠近源头的信息知识,通过带有目的性、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足够多的模块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提升我们的认知率和成长率。
可能从头到尾看完了这三千字的文字(其实也是古典老师所说的第四手信息),你会说,我还是焦虑啊。其实还有一种很好的方式,立竿见影。现在你看完了,你能像我这样从头到尾再梳理一遍吗?无论是讲给别人听还是自己做一做笔记,又或者再向上游一游,下单买一本古典的《跃迁》,对照地看一下。
当我花几个小时敲击完这最后几个字,我的焦虑瞬间减轻了不少。不信,你也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