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上班都穿西装打领带。
肯定会让人误解:不是理发培训学校就是房地产中介公司。
但是为什么会提这个设想呢?
因为真的很帅很精神啊。
参访的这个学校是一所私立男校。学生用领带的颜色区分不同的部,学生会成员拥有自己的独特的领带颜色。
西装笔挺。
你能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场景,这里都有:这样的学生端着电脑,咬着笔头,在黑板前沉思老师布置的题目,让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扎克伯格,因为他们的衣着到精神状态都非常好。
老师也是如此,尽管有部分老师穿的大棉袄(外套),但是里面也是领带衬衣,没有例外,讲究点的还会穿上马甲。
老师们课间在休息室,吃着茶店,喝着咖啡。三五站着闲聊(听不懂,只能认为是闲聊),就像是一场隆重的酒会,仿佛穿越会唐顿庄园。
在一早的全校集会上,一水的黑色西装领带笔挺的身姿。画面自补。
而且我还发现,极少有人的头发是乱的。
校长在上面很自豪的讲他们学校因为义工服务一年内时间超过了3千多个小时,被威尔士亲王颁发奖牌的事情,然后奖励了在曲棍球等活动中优秀的学生。
嗯,确实很养眼。
这种养眼,不仅仅是外形的端正,还有这些外形要求所带来的一种精神自信。
接待我们的一个高三学生,是学生会成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拿着一把伞,站姿笔挺,然后微笑着给我们自豪的给我们介绍自己的身份,还认真的将自己的铭牌拿出来,别在自己的外套上。一路上,给我们介绍学校的大楼,介绍学校的历史,和学校老师沟通我们接下来的行程。
整个过程,非常自然,而且让我们暂时都忘记了他的高中生的身份。
其实他压力很大,很多时候要学习到晚上一点左右,甚至有时候只能睡三到四个小时。但是看上去他显得非常精神。
追问这个学校给我的感受,就是一个词:仪式感。
其实,不仅仅是这所学校,我们访校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感觉,我们可能一直都觉得英国的课堂是自由的,但是只要在集会上,所有人的都是严肃认真的。男生笔挺的西装,女生职业短裙。
什么叫仪式感?
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
“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狐狸说,
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知乎答案里面说:仪式感有个很官方的解释,就是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
维基百科对仪式的定义: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加一个“感”字,大意就是一种类似了。
中国人向来重视“仪式感”,比如跨年,在跨年的这一刻,我们无比重视时间,我们会总结过去的一年做了什么,为新的一年设立目标,我们会体验到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切都很美好。
再比如春节,我们希望和家人团圆,因为这种和家人团圆的仪式,让我们体验到温暖、安心,让我们感到家人对这个家庭都是有爱的,重视的,我们是有爱的归属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仪式感”呢?
一、不确定性事件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固定仪式,让自己进入状态,能够用一种常态的办法解决突发的事情。
斯金纳说人的行为是可以“设计”的 —— 你要做的是设置好“触发器”。
老鼠看见食物就想吃,人看到一张椅子就想坐下,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家叫“地地道道”的烧烤店就往右转,食物、椅子和那家烧烤店就是行为触发器。
因为你多次这么做,触发器和行为之间就有了一个强烈的连接,以后你一遇到触发器就会自然这么做,根本不用费力说服自己。你可以把时间和行为连接起来,每天一到点就做同样的事。
二,仪式感会降低对某些无关事情的焦虑感,让自己专注于自己必须要完成的。
可能会有人发现那些风云人物,除了必要的场合外,着装都是低调的。其中扎克伯格有过明确的说法:他没时间专门为穿什么衣服做决定。每天的衣服都一样,这样他就不用琢磨穿衣服这种小事儿了,让自己在更多不必要的场合出现,让自己在更多的场合不必要出现。
原话,扎克伯格的回答是这样的 ——
“我现在是处在一个特别幸运的位置,每天起来就能为超过十亿人服务。我就觉得如果我把任何精力花费在个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儿上,我就是没有做好我的工作。”
三,仪式感的确立,会让自己更有动力。生活有仪式感才不会枯燥无味。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
答主@林木然的答案获得了10万赞,他说:“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
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靠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有心理专家认为: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
去年高三的时候,为了让班里的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就给他们做了一个建议:将自己的课桌左边摆放一个自己的东西,每次静坐桌子上,如果需要学习,就将左边的东西挪到右边去,告诫自己必须要静心。
第一年教书,快结束的时候,花了三个多星期将学生的作品编辑成册,找同学花费巨资(相比工资,应该算巨资)印制出来,然后送给了每一位同学。几年后还有同学发这本书的照片给我。
英国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标志,就是邮筒,绝对不是只摆设,每天上学的时候都能看到有人往里面投寄邮件,看着厚厚的信封,联想到现在临近圣诞节,也问了住家老太太,很大可能都是贺卡。
以上的罗列,都是一种仪式感的呈现。 他甚至可以是你清晨起床之后,从左往右拉开窗帘。
日常很多种行为,都可以是一种仪式感的设计。但是,我们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仪式感”。
这里引用知乎上认证为华中师大心理硕士的用户“心尚人”的一段话来说明,为社会么要有仪式感:1959年两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经典心理实验,该实验中,被试均自愿加入一个社团,请注意所有被试均是需自愿加入的。
但是想要加入这个组织需要一个筛选程序,1/3的被试需要通过苛刻的程序,1/3的被试需要经过令人轻微不适的筛选,最后1/3的被试则不需筛选就能进入该组织。
然后让每一位被试听一段他们即将加入社团中的会员讨论录音,该录音内容被尽量设计的沉闷和枯燥。听完之后要求被试对喜欢该讨论的程度,听到的内容是否有趣进行打分。
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经过苛刻考核的被试对枯燥的讨论内容评分最高。这些自愿加入社团的被试会说服自己相信即使这个讨论不如预期效果,但仍然从心理上认可它的价值。
而这些被试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均为自愿加入该社团,他们愿意为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付出努力。这个研究表明,个体如果自愿做某事,即使最后发现价值不如预期,仍然会说服自己继续做这件事。
你看,这就是仪式感的重要性,作为学校,更需要这种仪式感,因为学校的教育需要有一种全校人的文化认同感,有了这种认同感,才能协力前行。
而仪式感就是用来培养这种认同感的。
仪式感需要设计,更需要刻意。
所以英国人在服饰上非常注重,各种标志上荣誉徽章、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的地上篆刻的纪念纹、公园长椅上的花,墙壁上的铭牌,等等,都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
作为我们,仪式感就可以从自己的穿衣打扮开始。
你看,穿西服还是很有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