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有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和热议,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在妈妈的直播中死去,还有125位妈妈在围观,怎么回事呢?
这位宝妈加入了一个付费的睡眠引导群,在对孩子进行睡眠训练期间,宝妈发现孩子刚入睡后突然翻身趴在了床上,这引发了孩子大哭起来。
平时引导孩子趴睡,孩子都不肯,这次是自己翻过去的,很显然这是一次趴睡解锁的机会,可是遇到孩子大哭这种情况,这位妈妈就不知所措了,她没有立刻走过去安抚孩子,看看孩子怎么了,而是拍了一段1分12秒的视频发到育儿群,试图向群里的“老师”寻求意见。
可是群里的“老师”没有及时回复她,她急得不断地在群里呼救,说,“我在门口急死了,好怕她闷到呀!”
这个过程就过去了6、7分钟的时间,她也预感到,孩子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没有推门进去看看孩子,而是在继续等老师的回复。
在等待的过程当中,有“热心”的群友们,纷纷开始给她出谋划策,给她分享成功的经验,还告诉她“孩子不大哭不用干预”,这样一言一语的,这位妈妈竟然跟这些群友们聊起天来了,群友们的分享,也让这位妈妈感觉放松了不少。
后来孩子哭吼了一个多小时后,安静下来了,通过监控围观的宝妈们,纷纷祝贺她,“她是个‘优秀’‘成功’的婴儿了!”
又过了大约一个小时,这位妈妈去叫孩子起床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濒临死亡了。
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他的需求只能靠哭声来向妈妈传递,可是,是什么让这个妈妈对孩子的哭泣如此麻木呢?
被这样训练变乖的孩子,将来会真的是优秀的、成功的孩子吗?
殊不知,被这样驯化的婴儿,长大后会带上抑郁和不幸的生命底色,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因为在她生命早期,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都不值得托付,都不值得信任,这个世上还有谁可以信任呢?
我再来讲一个例子。还有一位妈妈,在孩子5、6个月的时候,也听从他人的建议,对孩子进行了睡眠训练,就是和孩子慢慢分房,慢慢训练孩子睡觉不用哭,这样妈妈就解脱出来,可以放松睡个好觉了。一开始第一天妈妈把他放在小床里,让他哭,然后这位妈妈就到其他房间,打开监控器观察孩子。孩子哭了十几二十几分钟之后就睡着了,妈妈倍感欣慰,觉得这个方法还挺好用,但那个时间还挺煎熬的,因为让一个妈妈在门口听自己的孩子,哭十几二十几分钟,是非常的煎熬。
但是后面几天,这个妈妈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因为刚开始是哭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后来哭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的到了半个小时,而且睡眠越来越不安稳。
到了第四天,这个妈妈想更多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就把孩子放在小床里,她躲在房间的角落里,不让孩子看见,对孩子进行观察。她看到孩子先是大哭,哭完,他很努力的,很艰难的扭头寻找妈妈,努力的去挪动身体,很努力的抬头去搜寻,边搜寻边哭。当时,妈妈体会到孩子的恐惧、害怕、焦虑,妈妈看到这个过程,孩子是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因为他很疲惫,又哭,又到处寻找妈妈,又要抬头,又要挪动,累了他就在床上趴下来哭一会儿,再继续抬起头,四处寻找,不断的在这个失望伤心中燃起希望,再次失望伤心,周而复始,一次一次哭泣,挫败,失望,然后慢慢的哭声变小,妈妈的心都碎了,她意识到,我的孩子不能在失望,挫败,恐惧当中,去学习独立入睡,她更不想用这个代价去换取自己的舒适,不想让孩子承受这些,自己也不想承受这些了,所以就取消了这次睡眠训练。后来,她更关注、满足孩子的需求,更用心的陪伴孩子,孩子后来的发展以及睡眠也都很好。
这位妈妈为什么在睡眠训练中,敢于停止下来呢?
那是因为母婴连接让她具有了纠错的功能。
而如何才能具有母婴连接的能力呢?
这和妈妈内在成长状态息息相关,也就是在自己成为母亲之前,是否有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建立爱的关系的能力,对一个妈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在过去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当中,有一些经验,而且是创伤和缺失的经验,那我们建立深层连接的能力就受到了损害,我们就会失去了一些本能的东西,就没有办法和孩子很好的母婴连接,那种母子心与心的连接就会折损很多。这样就会出现当我们做了母亲,出现孩子声嘶力竭哭泣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却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内在的担忧和警觉的反应,直觉是麻痹的。
妈妈的内在做好了准备,就能有能力去跟孩子建立有意义爱的连接,建立深层爱的关系,所以,成为母亲,不只是准备好外在的准备——小床、奶粉、奶瓶、尿不湿、衣服、保姆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准备好一个自己,准备好“眼里”有孩子的自己。
周玉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