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83年9月1日清晨,一架波音747客机在高空飞行着,这架飞机是大韩航空旗下的客机,编号007,从纽约起飞,目的地是汉城。而现在,它却出现在了苏联的领空。
此时的天色仍有些昏暗,苏军战机紧急升空拦截,而那架客机却丝毫没有发觉异样,就在快要飞离苏联领空时,苏军战机开火了,一枚导弹击中了客机,瞬间起火爆炸。
消息传出,全世界一片哗然。
彼时冷战阴云正浓,美苏各自强压怒火,等待从黑匣子中找出最终调查结果。
很快,调查报告出来了,客机误入苏联领空,是因地磁导航系统发生故障。
同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签署命令,决定将在建的GPS系统,开放为全球民用。
从此,普通民众也能清晰知道自己身处星球的位置。
两年后,中方负责人卜庆君前往美国,参加在那里召开的GPS研讨会,回国后,始终有一个忧虑在心头盘旋。
研讨会上,美方明确指出,如遇特殊情况,美国将采取三重措施:降低精度、关闭区域甚至更换通信编码。
对于这种明显的钳制,大多数国家敢怒不敢言。为了不受制于人,卜庆君找到了中科院院士陈芳允,就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研发进行了商讨。
陈芳允,清华大学毕业,抗战期间,执教于西南联大,在国外留学时,参与过世界第一部海洋雷达的设计,归国后,投入到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发中。
七十年代,他曾提出卫星定位“灯塔计划”,但因种种原因,该计划未能实施,无奈搁浅。
美国GPS定位用四星测距,为了节约,陈芳允提出并设计了“两星定位”的方案,然而八十年代的国力尚弱,计划只好再度尘封。老人无奈写诗,“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
九十年代初,卫星定位又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1990年夏天,海湾战争打响。
茫茫沙海中,多国部队纵横穿越,伊军不知所措,有伊军战俘称“我们从来不敢进沙漠,在那会把自己丢掉”。
靠着卫星定位的帮助,海湾战争中,伊军伤亡超10万,而美军阵亡仅146人。美军的精确制导,可以让导弹准确钻入前一枚炸开的裂口。
尚未成熟的定位系统,主宰了战争,也摇动着世界的天平。
1993年,中国银河号货轮,因美方质疑运输违禁化学物品,强行关闭了其所在海域的GPS信号,货轮被迫在印度洋中漂流了33天。
1994年,中国北斗一号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北斗一号的主方案,采用的是陈芳允的“两星定位”技术,最初连一颗专用卫星都没有,项目组从其他两个卫星计划中,硬是腾挪出了两颗备用卫星。
1995年,卜庆君去哈工大招人,在应聘博士生时,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待遇如何?是否可以解决住房?
适逢广东一家企业也在招聘,月薪5千,提供住房。结果可想而知,卜庆君没有招聘到一名博士生,最终只有五名本科生跟他回了北京。
经过一番周折,北斗团队终于有了雏形。科学家们又为给北斗增添了两个新功能,一个是让迷途中人可以发120字短讯求助,一个是让用户5秒之内获得导航反馈。
2000年10月,第一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一个多月后,第二颗北斗卫星也成功送入太空。在继美俄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建成卫星导航的国家。
2002年,欧盟发起“伽利略”卫星计划,当时的中国卫星,正遇到了技术瓶颈,而欧盟又缺少研发资金,于是双方达成一致,联手开发。
然而,好景不长,2006年,欧盟把中国排挤在了项目之外,决议时不能表态, 资料禁止浏览,技术不被告知,欧洲媒体称“中国人感到被严重利用甚至是羞辱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决定独立研发北斗。
此时的太空中,卫星导航的黄金频段已被美俄抢占,只余一小段频率资源,国际电联约定:卫星先到者先得,且过期作废。
2007年4月17日即过期期限。
2007年4月11日,北斗二号首颗卫星准备就绪,但在发射前忽然发生问题,经过3天3夜的抢修,终于排除了故障。
4月14日凌晨4时11分,火箭终于升空,卫星开始变轨调整。
4月16日晚8时,两万公里外的太空中传来了卫星信号,此时距频率失效仅剩4小时。
现场一片欢腾,很多人喜极而泣,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欢乐的人群中没有陈芳允,老人早在2000年北斗一号首星发射前数月,已与世长辞。
他那一代人,大都喜欢唱那首《毕业歌》: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待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0968564/eca7355c2175eae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