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壮族今天的服装,是新时代的大红替代了老时光里的青和黑。我没有微词,只是有些遗憾。如同我喜欢看破旧的老村屋,却不能反对人们住进新农村的新房舍。
历史的演进中,一切都在改变,说不准几百年前,青和黑也是创新。“风俗与化移易”,只有化石可以长久。但谁会愿意原地不动,又有谁能忍心留他人在原地不动。
文化是财富,不是负担。继承是起点,不是终点。与时俱进即是当然,也是必然。但遗憾难免,因为未曾亲见转变之前的样貌。也有一点担心,怕在这色彩的转变中,会有别的什么,在不经意间遗失。
壮族与汉族的差异算得上最小,几千年的共生、融合,不仅让壮族成为第一大少数民族,也在壮族文化中,保留了诸多已被汉族遗失的传统文化精华。在与一些壮族人的接触中,我感受到浓重的道家“自然”的韵味。我不知这是个别巧合还是文化现象,可惜文献不足,不能考证。
没必要留恋,更无需伤感。几千年下来,汉族除了这个称谓,丢弃和遗失少吗,接纳和改造少吗?曾经裂土分疆、征伐不休的那些民族,而今何在?曾经也一样多元而辉煌的异族文化,如今安在?
英国人马丁雅克教授认为“中国是基于文化认同而非民族认同所构建的文明”,对此我深为赞同。曾雄霸一方的民族政权,哪个不是把自己的源流指至炎黄?消失的民族不是灭亡,而是融合。吸纳了突厥、东胡、鲜卑、回鹘的盛唐,不再有汉代的汉族;吸收了华夏、契丹、女真、党项的大元,也不再有宋代的汉族。
有民族特色与差异,是一种美。同在一种文化之下,浑然不分彼此,也未尝不是另一种美。在差异仍在,民族犹存的时候,静心观赏,细心体会,然后有所思、有所得,也是一桩乐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