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主父偃的“五鼎”之论该怎么看

主父偃的“五鼎”之论该怎么看

作者: 帝王将相门下 | 来源:发表于2023-04-06 06:39 被阅读0次
刘彻、主父偃与公孙弘

主父偃年轻时候,很穷,但十分有学问,也很有追求。早早便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术)周游了列国,拜谒名流公卿,结交才学之士,欲一展胸中抱负。

先是到了齐国,一番陈述后,齐国的儒生都不耐他这种狂狷之士。后又辗转到了燕、中山等国,仍郁郁不得志。无奈只好西行。

总之西行之前主父偃的人生往事充满了辛酸的一笔,也可以说受尽了屈辱和白眼,也为他日后翻身的“嚣张”埋下了心态上的伏笔。

到了长安,他先是投入了大将军卫青门下当门客,卫青比较赏识他的才能,就多次举荐给汉武帝。

直到主父偃的一次奏章被武帝看重,从此进入了庙堂,因其见识过人,又能切中时弊,提出解决问题之道,汉武帝也是那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雄主,于是从谏如流,颇有君臣际遇之气象,他曾一年之内被擢拔四次,主父偃一扫往日的晦气,一时风光无两,惹得同僚竞相攀附、甚至嫉妒。

细数他向武帝的建议建言中,对当时的时局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莫过于他提出的“推恩令”。

“推恩令”的实施,让一些同姓王及后世子孙有了政策上的依赖和踏实感,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同姓王的不臣之心,对稳固刘氏江山起到了进步作用。一方面解决了朝廷的一些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此主父偃是有功的。

正是他的风光和得意,祸患也便慢慢加身,在他写的奏疏里面,有些是针对朝廷权贵和富豪阶层的,表达的意见也许是对的,但当时的场景来看,是情商不高的表现。

比如他曾主张让一些豪门子弟的资产和财货从远阜搬至京师脚下,统一到一个叫 “茂陵”的地方,等同于把这帮人类似看管起来了,这岂不让富豪子弟对他恨之入骨,有痛入骨髓之感。

类似事情远不止此,他还想让自己的后世子孙承接他给家族带来的荣耀,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皇族,便打通各种关系,疏通了当时的齐国后宫,但齐王太后讲究家室血统,表示看不起这门亲事。

于是主父偃心生不满,报复心起,不断挑拨武帝与齐王之间的关系,意图疏远,激发武帝的离弃之意。武帝正想如何敲打一下这些同姓王们,便借力打力,派主父偃担任齐相,这下好了,主父偃想一雪前耻,便毫不掩饰、毫不手软、毫不留情面,借着朝廷给他的官位和权力,竟一度因“贪腐一案”逼死了齐国的大王。

这样的后果,自然是刘氏宗亲其他的王坐不坐了,联合起来搞你这个异性大臣,灭你便没商量。罪状两条:一曰贪腐受贿无度;二曰谋害王族。

武帝审视利害,再次借力打力,征求意见。因主父偃生前得罪的官门中人太多,尤其是政敌公孙弘,锚定了上意,便在奏疏里面写下了“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至此,主父偃锒铛入狱,加上当时酷吏横行,主父偃被灭门,诛九族。

江湖语云,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在庙堂也一样。

主父偃生前曾豪言壮语“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奉为他的座右铭,意思是我没有出生在钟鼎玉食之家,死也要被钟鼎烹杀(钟鼎一般指帝王贵胄家族王权的象征),在主父偃走进监狱的那一刻,“五鼎”之论应景了。

仆以为,处世之道,其心若正,天将助之;其心若不正,天何意怜取呢?主父偃的人生轨迹,活脱一部普通意义上的个人奋斗发迹败亡史。究其实质,与他的志向有一定关系,然其根本还在于他的性格及追求的必然。

攀富求贵,乃人之常情。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该端什么样的碗,哪一盘菜是甜的,哪一盘菜是辣的,合不合自己的脾胃,应该有一个起码的预判,非得横吃硬端,并不足以显示剽悍。

一个人的心志若贵,即使身处茅庐也会觉得富比王侯!一个人的心志若穷,即使住在宫殿也觉得寒蹇。

主父偃的“五鼎”之论,归根结底还是市井之志,心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主父偃的“五鼎”之论该怎么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gy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