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1731/486f06d6ad1fd052.jpg)
在汉武大帝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老年得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风云人物,他的重要功绩是“推恩令”实施。此外,他还提议设立朔方郡、迁徙豪强于长安等等良策,将权力集于中央,实现了大汉的“大统一”局面。
那么,这个在历史上有着卓越功绩,为官短命的人才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主父偃,山东临淄人,出生在贫苦家庭里,却志向远大,励志成为像苏秦和张仪那样的纵横捭阖的人物,可是却郁郁不得志,后来,开始接触和学习《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待在齐国的时候,受到了儒生们的集体排挤,实在是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又向西向北,游燕﹑赵﹑中山等国,都未受到好的待遇,走投无路的他,打算去长安搏一搏,到了长安,他找到武帝的小舅子卫青,卫青也觉着他是人才,就向武帝推荐,提了几次也都没有得到要被任用的消息。
当时,他身上所带的盘缠也快花光了,他就打算搏一搏,直接上书武帝,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当天晚上主父偃就被召见了,在《资治通鉴》中的原话是:“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可见武帝是何等的求贤若渴。
当时他的奏章内容没有保存下来,只是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主父偃凭借自己的才华,抓住机遇,在一年中得到了四次升迁,官至中大夫,当时有人劝他收敛些,毕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他当时回答了一句,也就是后来的千古名句“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我活着不能吃满桌的酒席的话,那么我死了就用五鼎烹煮。从这句话的内容可以看到主父偃是个容易走极端的人,而且,他这人睚眦必报,他也就栽在了不能容人之量的气度上面,当然,也就注定了主父偃的悲惨结局。
主父偃被重用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计划,首先是被干掉的是燕王刘定国,其次,是齐厉王刘次景,此时赵王也感到了害怕,就趁着主父偃被任命为齐国宰相的空档,向武帝告状,说他敛财并逼死齐厉王,导致齐国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武帝非常生气,立即派人调查,并召回在齐国的主父偃,并把他关了起来,主父偃只承认了自己有乘着削藩敛财,并没有逼死齐厉王。武帝气消了,就想着释放主父偃,毕竟主父偃是个人才,可是,因为他这个人平时嚣张跋扈,见谁不顺眼就上书谁,导致得罪了不少人。
记得一次他被任命齐国宰相查齐厉王与姐姐乱伦的事情的时候,一群乡党都千里迢迢来迎接他,他的做法不是直接拒绝,而是请他们吃了一顿饭,酒酣之余,来了一场“断金之交”的大戏,可见主父偃的爱憎分明、睚眦必报。
所以,在武帝打算放过主父偃的时候呢,一个重要的也就是关键人物公孙弘出现了,他对武帝说:“齐厉王自杀,且没有儿子,封国就会被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设郡县。如果不杀了主父偃,无法向天下解释。”于是,武帝下令诛杀了主父偃全族。
“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司马迁《史记》),他生前门客络绎不绝,死后凄凉至极,当时只有一个叫有洨孔车将他的尸首埋葬。(集解徐广曰:“孔车,洨人也。沛有洨县。”)
“满招损,谦受益。”人嘛!一朝飞升,当学会谦逊些,睚眦必报是祸,有容人之量,学会放下是福,一个人的气量,在命运的长河中,似乎也牵引和影响着个体的运行轨迹。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志,待物以正。”做人还是大度一些的好。
附:《资治通鉴》关于主父偃向武帝上书“推恩令”的内容,内容如下:“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大概意思是:地广人博,不方便管理,在汉景帝继位的时候,汉景帝采纳了晁错推行削藩政策,来削弱各个藩国,最终间接导致了吴楚的七国叛乱,这个历史教训是再说,削藩是不靠谱的,容易引起怨声载道。
可以实施“推恩令”,因为各诸侯国都是只有长子有继承权,次子那些是没有权利继承产业的,且各个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若是将权利人人都可以得到,既可以皆大欢喜,又可以将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削弱,这可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