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三个真实的事儿。
一个去年高考成绩全省前2000名以内的孩子,今年一开学就因沉迷游戏被大学老师约谈家长,家长风尘仆仆赶到学校,才知儿子大学里几乎每天18个小时在游戏中,好几门功课亮红灯,学校说若这学期再有不及格就面临退学了。
另一个未成年女孩,从12岁开始闹着不去上学,前后折腾了两年,今年彻底辍学了,才14岁,还是孩子,家长无奈,好在个头已长成,只得先放在自家的店里边玩边做点杂事儿。还有一个孩子,自中学起因厌学而多次休学,转学,再休学,再上学中反复轮回,好不容易考上一所大专,上了一年又主动休学了,家长这几年几乎心力交瘁。
被大学老师约谈的家长事后与孩子谈话,孩子一如既往的好脾气,你说什么都对,没有半分争辩,但完全就是你说你的,你走了我该怎样反正你也管不着的架势,甚至威胁利诱哀求全都触动不了。这位老兄直呼管不了,都半个月过去了,到现在他自己的血压还不稳定呢。
这三位孩子的家长每每与人倾诉,内容与情绪几乎都是一个套路(虽然他们三家互不认识),先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表白自己在家里是真心为孩子付出,甚至宠溺到天的那种,然后疑惑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争气?最后担忧焦虑孩子的未来怎么办?让听到的人也都感觉:孩子不懂事。而“怎么办”成了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因为根本不了解孩子,走不进孩子的心里,更是门外汉一般的茫然。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与孩子从来都不是精神层面能互相尊重的独立个体,比如沉迷游戏的那个家庭,他们在孩子面前有无上的权威与尊严,与孩子是管束式的相处关系,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都是正确的标准答案,就是错了也是对的,孩子从小在他们眼里是没有自己判断标准,是乖孩子更是一块软弱的橡皮泥,别家的孩子上重点大学,咱家孩子也能上。看不到真实的孩子,孩子当下感受与想法根本不重要,他们只爱自己头脑中理想的完美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孩子完全是在完成家长的任务,脱离家庭约束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再也不受他们控制了。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是以正面鼓励的方式来表达,却总是以负面的焦虑与担心来替代,并把这些情绪传递给孩子,其实这是对孩子而言就是最糟糕的负担,在他还没足够的力量做自己的时候,他对父母的忠诚会让他在潜意识里是默默认同家长的投射,所谓破罐破摔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加在孩子身上的诅咒,比如那位14岁就辍学的孩子,她妈妈对孩子多恐吓少鼓励,总给她说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会找不到好工作,诸如此类,孩子真是被吓怕了,承担不起,索性真的就不上学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探索世界的欲望,最终都要成长为他自己,如果家长看不到孩子的独特性,不尊重成长的阶段性,不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真实情绪和意愿,那孩子要开始做自己时,其行为真是出乎意料的颠覆常规,那是压抑太久的爆发,所以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要保持适度的界限,尊重、理解、引导是关键,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而非一味把孩子变成被动听话、实现自己家长愿望的工具,否则,孩子一旦用破坏性的行为或沉溺性的隔离来阻抗时,不仅家长欲哭无泪,而孩子付出的成长代价与不良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孩子的问题大都与家长有关,要培养健康的孩子请先做健康的家长,找到并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后,孩子的事才可能得以缓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