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动物》摘录和随想

《社会动物》摘录和随想

作者: 3eb66c4e919b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16:28 被阅读0次

    我无疑撮合,却在我拿起笔的一瞬,那些来到我跟前的知识碎片,像一块一块拼图被召集落入它们原本的位置,逐渐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景。

    1.

    这周前半段的时间在公司的心情特别的不爽,最近人性方面的书看多了(何帆读书会开始讲人性),我对那些人际间的暗流特别的敏感,情绪不经意被一位同事跟我说的一些本想套近乎的话语引爆,我跟她摊牌了:“我不想跟你说话了,跟你说话让我很不舒服,你太虚伪了,…”。

    充满张力的沉默像定时炸弹,惹人躁动伺机爆破。隔阂破裂,愤怒化作一缕烟雾,弥漫片刻。

    2.

    《社会动物》里提到镜像神经元与模仿能力

    通过模仿他人,我们让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换位思考,以理解他人的感受。

    人们并不是随时对同类进行评判的冷漠评论家,而是无意识方法论的执行者,依靠分享或或模拟周围的人们的反应来了解他人。我们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动模仿和再现周围其他人的心理模式。

    同样的思想和感觉可以出现在不同人的思维中,形成看不见的交流网络。

    人们不是先成长发育,再创造联系的,而是生来就置身于父母和祖先的联系之中,是这些联系造就了他们的人格。大脑不是单独一个头颅里的一堆神经组织,而思维只能存在于网络之中,是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看到这里,我知道我在公司的一些感觉一些想法,不单单属于我自己。

    我刚好在做11月份的志愿者,感受颇深的是,在做志愿者之前我站在沉默者的一边。做志愿者之后,我逐渐被班委们的精神状态同化了,在发动活动,试图调动小组气氛的过程中,自己对社群和组员们的情感也在增加,那天我看了前值月生王青云同学的文章,跟她的距离近了些,而不像之前作为旁观者对她的用心表示不解和距离感。

    这让我想到,一个人是应该慎重的选择朋友和所处的环境。因为,环境造就一个人。根据镜像元原理,与谁为伴,你的行为和思想就会跟对方趋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是那些关键的选择,我们往往没有选择的权利。

    比如我们的父母。比如我们身处的大环境

    那我们就该认命了?

    不,我们可以通过创造善良的小环境,来自我影响。具体来说,亲近善知识,读好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改造的途径。

    3.

    自负是人类的本能。

    我们有一种心理免疫机制,它能够夸大那些证明我们正面品质的信息,忽略那些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当矛盾发生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抓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为自己辩护,总觉得自己在理,别人理亏。自己委屈,都是别人的错。

    因此,在下一次跟别人发生碰撞的时候,我们应该无条件的谦逊一点。

    4.

    人往往高估了自由意志。我们的决策主要是受潜意识的情感驱使。

    情感定位系统会赋予不同可能性一种情感价值。理性则在情感评估的价值基础上做出选择。人类思维表面上是注重实际的,正是因为深层面是浪漫的。我们先是堕入爱河,然后再编出我们被吸引的理由。

    所以,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单单打磨我们理性的头脑是不够的。

    5

    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理性。

    意识相信它完成了那些它其实并没有去做的事情,还会虚构出各种故事,造成它似乎能控制很多事情的幻象。

    我们思考相信的大部分内容,都无法有意识的加以审查,对我们来说,我们自己就是最深的奥秘。

    我们不了解自己,同时也难以完全的了解别人,我们也无法真正了解情况的本质。任何事情都没法孤立于它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之外得到理解——这里所谓的历史进程是指无穷无尽的事件、微不足道的原因,以及用可见和不可见的方式影响到该件事的各种环境。

    有这种谦逊的态度的人认为,智慧源于我们对自身无知的觉悟,我们能够设计出行为习惯、解决办法和程序步骤,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知识的局限性。

    6.

    这周听了许岑的:“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系列讲座,这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人类进行”研究”活动的真相是什么?

    当我们承认了理智的薄弱,承认了思维在制定行为策略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书中描述了人类是如何运用直觉(一级认知)和逻辑(二级认知)来进行研究活动的。事实上,潜意识更善于解决涉及很多可能性和变量的问题。

    不要研究什么事情,要去习惯它。

    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环境中,你就能掌握一幅思维地图,因为人类擅长这种貌似漫无目的的知识积累。

    人们习惯性厌恶不确定性,想要迅速的判断它所感受到的所有细节,用某种理论将这些信息归档。但是聪明的漫游者会拖延和自我约束,采用一种“消极的能力”——一种存在于“不确定性、神秘和怀疑之中,不会执着于追求事实和理由”的能力。环境越是复杂,就越需要耐心和宽容。运用归因谬误(基于之前习得的知识做出的判断),专注于新的感受,探查相似性和规律,以此梳理对新环境的感觉。

    当现有的地图、他想象的轮廓和新环境的现实轮廓达成了一致,有时可以获得同步性,有时则会灵光乍现,地图一下子清晰起来。经过这样的时刻之后,大脑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理解原有的信息。

    7.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动机。大脑中某些区域(尾状核和腹侧背盖区)处于浪漫的感觉时最为活跃,此部分为大脑“犒赏系统”的一部分,能引发专注、探索性的渴望和强烈欲望的多巴胺。

    爱并非与日常生活无关,它是欲望大家庭的一分子。

    受到迷恋、渴望内外部模式相吻合的驱使,爱使人产生对融合的渴望。即我们所说的欲望。

    迷恋的渴望在人们感受到自己与自然和上帝相融合的神圣时刻显得最为深切。

    对迷恋最强烈的渴望就是我们跟某个特别的人合二为一的强烈愿望——爱

    8

    关于这本书:

    《社会动物》这本书的作者立足于过去30年来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脑科学等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成果,在书中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故事追溯了他们美满成功的医生,从出生、成长、求学、创业、婚姻、进入政坛、退休,直至人生的终结。

    带我们走进决定我们行事动机、人生选择、性格、成就的“潜意识思维”里面,那片隐秘的领域里面有情感、直觉、偏见、渴望、个性特征、道德感和社会规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动物》摘录和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jf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