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具有社会性的高级动物,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反映了人的动物性,社会属性反应了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社会性。培养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重要途径是教育,培养人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塑造人的人生雏形。

社会情感是指从事社会活动、形成社会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的总称。社会情感学习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环境建没,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在身心愉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不良的社会情感,带来不良的情绪体验,消磨人的意志,影响注意力,进而使学习成果大大折扣,甚至走向负面,波及到生生、师生关系。

在西方,由于“非智力因素”的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和“情绪智力理论”的研究;日益严重的校园危机和情感荒芜,使社会情感学习的研究和实施迫在眉捷。2003年美国的调查结果:28%的青少年感到悲伤和无助,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这一比例是非常高的。在我国,由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社会情感学习也是一项重要补充。当然,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催生着对社会情感的研究。


在国内,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六个维度:个人认知、个人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集体管理。在认知方面,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能进行自我反省或自我肯定;对他人能够移情、尊重、理解和亲和;对集体具有洞察力、判断力和亲和力。在管理社会情感方面,个人要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引导自己积极进取,开展自我疏导;对待他人幽默、包容,引导和化解矛盾;对待集体的管理态度是有归属感,在集体中有决策力、角色力、奉献力,从而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坚强一员。

通过社会情感学习,让学生成为自我认知和管理的健康人,成为与人为善的有品质的人,成为生于集体、催生组织发展的有用的人。让学校教育“全人教育”的理念得以落实,让新课程三维目标空心化的现状得以改善,让学生核心素养有了提升。同时,也让评价体系中抓在手中的“教学成绩”这一唯一的引火绳得以松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