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闲话电影』
影评:《百万金臂》避免俗套故事的反面教材~~~

影评:《百万金臂》避免俗套故事的反面教材~~~

作者: 金七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09:58 被阅读50次
    电影海报

    这个片子制造的看点不少,但是都没有突出出来,造就了一部没有“激情”的美国励志片。这部影片像是一条单薄的直线,只在最后30分钟分了个叉,开场10分钟,就让我们知道了剧情的走向。

    又因为这部片子的主题不是很明显,我们就暂且把它划为“励志片”吧,励志片的关键词“磨炼”“打击”“威胁”,在这部片子里都没有很充分的表现,我看到最多的就是“苦恼”。

    其实,我想说,电影的真正主题应该是“改变”···

    我们先来看看影片的剧本,这是个典型的美国式编剧。

    影片一开场,事件发生:主人公与波波签约失败;主人公的处境:事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对主人公的影响:企图改变生意上的困顿。

    开场并没有问题,既简单的交待了故事起因,也为观众设下了跟进去的好奇心。从现在看,电影的主题应该是“改变”,改变主人公外在生意上的困境,甚至改变主人公内在障碍。主人公的目标,实现生意的发展。

    可是,随着电影的进程,电影给予两个印度男孩儿的比例逐渐扩大,“励志片”的味道开始显现。观众已经不再关心主人公的生意了,更关心的是两个印度孩子的成败问题,虽然这两个孩子的成败,就是主人公生意的成败,但是细品,味道还是差远了。

    故事的情节设计有新鲜处,但是还是落入了单薄的叙事当中···

    印度场景

    情节一:主人公跑去印度海选,增加了电影的观赏度,插入异域文化、异域风情,让人眼前一亮,就像中国人吃惯了馅饼一样,偶尔尝一口披萨觉得也不错。

    有一个细节的设置很打动我,就是两个印度孩子离家之前,整个村子热闹送行的场面,那种具有仪式感的托付、重视,是印度人对美国人的希冀与信赖,这也更加重了主人公对两个孩子的责任感。这也为后来,主人公孤注一掷的为两个孩子举办选拔,埋下了个小伏笔吧。

    剩下的情节中,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值得阐述的部分,基本上可以简单的概括成,印度孩子的落后与闯祸;主人公生意上的节节挫败,主人公爱情的悄然发展;最后,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且和两个孩子共同努力取得成功。

    情节设置上,并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更是掀不起来观众的情感变化。要不是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我可能早已关掉视频了。(注:沉没成本即早期的投入对现在抉择的影响。拽个名词,不服咬我啊···)

    干巴巴的讲述一条线路,真的是很无趣。这就像是看美食节目,栏目组不去介绍这碗面条的味道、做法、配料和秘方,单单的,让观众盯着屏幕看主播怎么在那吃,就是那么无聊。

    如果,这个故事,再加上一、两条副线可能会更加好看一些,比如说,竞争对手、潜在破坏者......

    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的结局···

    印度男孩儿

    故事的最终目标,如果是以“改变”为主题的话,主人公最后事业上获得成功,心理上改变了对人、对事的看法(这一点其实并不太明显),不出意外的成为,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人生大赢家。

    如果是“励志”主题,两个印度孩子最后成为职业棒球队的选手,也算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美好结局。

    奇奇怪怪的人物设置~~~

    如果不告诉我,这个故事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一定会认为,这是个为打开亚洲市场做的“小白鼠”式电影。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存在的。

    现实永远比故事更精彩~~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我们假装不知道“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们来看看这些人物的设置。

    主人公和两个印度孩子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如果换成一个印度孩子的话,在剧情设计上,也许可以加入更多的,孩子和主人公之间的互动(矛盾冲突、情感递进等等)。

    印度教练在电影里担任了小丑的角色,是大部分笑料的承担点,但总是,如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一样,平平淡淡没有高潮。

    还有女主人公的设置,女主人公的作用来的太慢,太慢热,慢的我都以为她在电影里就是个多余的花瓶。到了电影的后半部,女主人公才开始发挥作用,她使男主人公,意识到自己错误(触发男主人公来到“光荣时刻”,也就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并且推动整个电影感情戏(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印度孩子与男女主人公的亲情)的发展,成为整个电影的转化点。

    我满满的吐槽皆来自于,中国大佬:张先生。整部电影,只要张先生一出现,我就开始对号入座的找,看看是现实生活中的哪位中国BOSS。反正不是我爸爸(马云)···剩下的就是担心,千万不要给中国人抹黑,还好,塑造了一位内涵儒雅的中国投资人形象。

    就电影本身来说,根本没有必要设置一个中国老板的形象,不是说不需要这个角色,只是说,这个角色不必要是中国人。但是,如果是为了提升电影的噱头,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包括电影里出现过一次“姚明”的名字,都可以调动起中国人民的购买力。

    好啦,今天就说到这吧。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END


    *原创作品,转载声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评:《百万金臂》避免俗套故事的反面教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jt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