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校门口值周,小潘老师跑过来惊奇的对我说:“吴老师,你今天施了什么魔法,我们班最不爱学习的孩子放学了手里还拿着你出的题在思考……?”“哪个孩子?”“就是第一排的那个漂亮的小女孩,从来都不完成作业,把我都能气死,她今天竟然拿着你出的题在做!?”
同事说的那个孩子,我今天上课的时候,她的桌上摆的乱七八糟,我出了一道关于数独的题,同学们做题时,我走到她跟前,帮她收拾好桌子,然后悄悄问她:“你会做吗?”她看了一眼,小声说:“会一点”我摸着她的头,鼓励她:“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做出来!加油!”没想到她真的做出来了,还是班里前几名。我及时表扬了她,并让她去讲台上分享自己的解法……
后来我又出了一道难度稍微大一点的题,题目刚出完,就放学了,接着就看见她拿着题边走边做了……
最近在樊登读书会听了一本《内在动力》,对于疏离和沉浸有了深刻的认识。疏离是你没有沉浸在当下生活的一种感受。与疏离相对应的是沉浸。如果一个人做事是自主的、是真实的,那么这种状况叫作沉浸。如果一个人无论顺从还是反抗,他都是与周围的环境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这种状态叫作疏离。
我们还会看到一些人在家里边生活,“身在曹营心在汉”。你虽然人在这个地方,但你的魂并不在。这种疏离的感觉,人们是能够有感受的。这就是由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不同。
听完后我就一直在反思,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沉浸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些任务,身心处于疏离状态。
让孩子体验成就感
孩子需要鼓励,要给他成功的体验,努力培养他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能更努力地学的更好。
作为老师,要让孩子努力去体验学习过程,感受置身其中的快乐,一旦他有了成功的体验,就会有更大的信心,也会将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其中,以求做的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