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什么是【论语式阅读】。把书的目录当成作者提出的问题,在看书之前先尝试自己回答问题,之后再看书中的内容,书中的内容即是作者的答案。通过提问,阅读完成和作者对话的主动式学习。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对完答案是不是还要进行分析呢?因为作者的答案不一定是准确的,那只是作者个人的见解,需要我们慎思明辨。那我们如何分析作者的答案呢?
拆砖盖房
其实书就像是一栋房子,有 它自己的架构,不光光是从表面看到的有厨房,有卫生间,有几层楼,而是由钢筋水泥,砖头,木头等材料去构成的。
如果我们【读书】只是到此一游,读完了之后觉得自己都懂了,但要运用的时候却一问三不知。如果想要让自己读过的书为自己所用,就必须像参观房子一样,细致了解 其构造,日后才知道如何搭建房子。
造房子的砖头就是我们书中的干货知识或教材中的考点。读书就是拆房子的过程,把一块块砖头拆下来,通过搬运到一个地方存储起来,等到要用的时候再搬出来。而我们读书也是这样一个有架构的系统 ,即读书闭环,【读书】【笔记】【记忆】【输出】。读书等于拆房,做笔记等于搬砖,记忆等于村砖,输出等于盖房。
如果拆下来的砖头只是放在作者的头脑,工地上,那只是做无用功罢了,等自己要造房子的时候还是要重新去找砖头。所以通过做【笔记】把砖头搬进自己的脑海里,才是自己的。砖头搬到脑子里后,还要保存,即【记忆】因为时间是抹杀记忆的一大杀手,所以只有通过科学的记忆方法,打造出完整的输出流水线才能真正的做到准确输出。
5W2H
那么如何打造完整的读书闭环流水线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书】,【读书】就是采访作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记忆的开始。分析对答案就是拆砖的过程,用【论语式阅读】的问答形式,通过看书的标题,简介,目录,大致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以及访谈内容。然后通过5W2H的方式向作者提问。
什么是5W2H呢?
what:是什么?
when:什么时候?
who:是谁
where:在哪里?
why:为什么?
how:怎么做?
how much:多少?
应用方式
存疑:将问题清单在心中存疑,不一定要先向作者提出来
倾听:留心倾听作者在书中怎么说,作者在叙述或者描述中可能会回答大部分问题。
回顾:作者讲完后,回顾哪些问题作者没有回答到。未回到到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点:
作者回答了,我们没有在意。
作者的确没有回答,因为这些问题不重要
作者的确没有回答,但挺重要,那就要另外找书籍寻找答案了。
5W2H演示
故事性题材
我们把小说,人物传记,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等,或者虽是理论类,知识类,但是中间讲述或者引用了故事,历史事件,寓言等的题材都作为故事性题材。
我们读故事型题材的书的过程其实就像是我们发烧生病了看医生的故事一样,病人是作者,他知道生病的来龙去脉;医生是读者,很想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我们去看病的时候医生一般都会问我们以下这些问题:
what:什么症状,怎么不舒服?
when:什么时候开始难受?持续了多久了?什么季节发作?
who:病人多大年纪?性别是什么?以前有过什么疾病?
where:哪里难受?是肚子疼还是头跟疼?
why:为什么会生病?是吃错了东西还是着凉了?
how:怎么难受?难受的性质是什么?
how much/bad:烧多少度?疼痛程度?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帮我们快速了解到作者的架构体系,也能顺利帮助我们记忆书中的故事情结。但是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全面覆盖了5W2H,顺序也可调整。
知识型题材
我们把介绍知识点,概念,理论或者一个道理的题材称为知识型题材,比如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等。像这种题材的知识点我们也可以利用5W2H方式来学习。
what:具体干货知识点/概念/理论/道理
why:为什么是对/错?是什么原理?为什么有人支持/反对?
who:谁提出的?对谁产生了影响?谁在维持/反对?
where:在哪里发生的,何种条件,情况下产生的?
when:何时提出/被推翻的?
how:如何证明的,用什么办法实现的,如何应用?
how much/good/bad:什么作用?效果?后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