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周要抽出时间与襁褓婴儿嬉戏,还要与耄耋老人交流,我原来不知其意图。
最近几年我两个孙子相继出世,与其嬉戏玩耍是主要任务;还有四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便去探望,陪伴两天。
另结合近年来研读老子《道德经》,似乎有所思、有所悟!
看婴儿
你看小孩出生以后,一天天快速发育成长。一月内除了吃就是睡,二个月就开始逗着笑,三四个月要抓东西、翻身,嘴里咿咿呀呀发出声。
在《道德经》里,老子把婴儿的抬得非常高,很多处说婴儿的品行几于道。第十章讲修身的功夫,“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思是积聚精气,达到柔顺如意的境界,就像婴儿赤诚无知,不受外界影响,所以就能血气娴静,嗜欲单纯,精气专聚,达致柔顺。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全篇以婴儿的种种生理现象作比喻,指出真正得“道”的人有如赤子,他具有深厚的修养境界,有如婴儿般的纯真柔和。
含德深厚的行为者,就好比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骨弱筋柔却握持牢固,不知男女交合之事却能照常勃起──精力充沛之极;整天啼哭却不会力竭声嘶──和气敦厚之极。懂得取态柔和就可以达成生存的恒常,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明于道。生更执生是危险,心意过分纵使气机效能是逞强。存在过于强壮就会趋于老化,这不合于道,不合于道总是过早地死亡。
老子整篇《道德经》里,通过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知觉视觉现象和社会现象,来阐述“道”的本质属性。
观老人
家里老人都八十多岁,身体尚好,生活都能自理。但认知能力、活动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特别是记忆力,转舜即忘。
悟人生
老子说“以身观身”。我曾试着划一个人生轨迹曲线:人就是坐轴系第一象限里的一个正态分布图曲线,先随着时间上升,然后就缓慢下降。
从语言发音看,先咿呀学语,然后词不达意,我大孙子3岁,常常如此;随之成长词汇不断丰富,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又往往言不由衷,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到老了,语言表达逐渐衰退,往往有话说不出了。
从人的心智发展看,婴幼儿由不懂,到稍懂,再到不懂装懂;成熟了就都懂了,但又往往会懂了装不懂;到老了,又糊涂了,有些真的又不懂了。
这就是人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