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原文有点长,现分三段抄写和释义。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译文:
善于建立“德”性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动摇其意志;
善于抱一(道)的,没有任何力量能改变其信念。
如此,后世子孙便会铭记、传承这种抱道建德的风范,用世代祭祀使祖先的这种风范永不断绝。
原文: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译文:
用“抱道建德”来修养自身,个人品行就会变得纯真;
用来治理家庭,美德就会感化全家,家风敦厚有余;用来管理乡里,美德就会推及乡里,乡风享祚绵长;用来整顿国家,美德就会遍及全国,国风自然丰盈厚重;用来治理天下,美德就会普及天下,成为人人遵循的准则。
原文: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所以,秉持着抱道建德的心念,从自身的基本需求、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去观想、测度、理解他人的一切,由此而向外拓展延伸,则家、乡、国、天下,都遵循着抱道建德、尊道贵德的原初。
我是怎么由此而知天下的,就是遵循了抱道建德这个原则。以天下观天下
读《道德经》五十四章,感慨甚多,只好择其旨要,从“以身观身”出发,理解整章,管窥老子思维。
从以身观身的角度看,这个“观”,不是简单的观看、观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给我们很多启示。。
1.抱道建德,是一辈子的事情,决定了“以身观身”的方向。
观,前提是角度。从哪个角度去观,决定着能“观”到什么?
此处,观的前提是基于抱道建德这个原则,或者说角度。
从抱道、建德的角度,遵循道的指引、规范和约束,再用尊道、抱道的行为(德)修行、行道。
这就是之所以能以身观身的缘由。
2.修行,行道之人,或者做一个修道的平常人,心中要有一根柱子,撑起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心中有根柱子,就是说,对自己的修行之道,要有信仰一般的虔诚,有像珍视自己灵魂一样的坚毅。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身观身,从自己所渴求的价值、意义中,读懂另一个人对价值、意义的追询!
3.看待世间一切,要从自身出发。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自己,方能看懂众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是看懂人性的不二法门。
这也就是,何以抱道建德以修身,则可推知一家、一乡、一国,乃至天下的根本原因。
4.读书,读人生,读世界,其实都是在读自己。
我即宇宙,宇宙即我。
世间书,百媚千红却也鱼目混杂,读书,若是找不到自己,这书,不读也罢!
人生,或者说人的一辈子,寻找一个参照,或许就是顿悟生之真相最好的办法。
可是,若身边直接感受到的、经由耳目心识间接体悟到的,都不能唤醒自我的复苏,那,又有什么意义?
这就涉及到怎么读世界的问题。
5.答案回到原初,就是要告诉我们:依道而行,顺其自然。
答案也就回到原初:以身观身。
读懂了自己,世界也就不过是道的滋养、陪伴下,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地轮回有序、运行不止。
那么,人,也不妨自然而然,顺势而为,无可无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