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说
这不是“乌龙大餐”是什么?从头到尾都是“鸡同鸭讲”。
为什么?因为“同音异义字”,因为“不完整句”,因为“搭错线”以及因为“文法上的错误”,这也是本章要讨论的主题。
一、小心“牡牛”变“母牛”
有一天我在台北坐计程车,司机先生正在收听宗教节目。
圣乐悠扬,在音乐中有人朗诵赞美诗:
“耶稣啊!我来救你!我来救你!”
“主啊!我来救你!”
那司机突然笑起来,看着后视镜对我说:
“奇怪不奇怪?明明是耶稣,是救世主,应该他救人,为什么这个人反而说他要去救耶稣呢?”
“大概因为他在念稿子吧!”我说,“稿子写得太文,那个“救你”是将就的“就”,“就你”不是去救耶稣,是去“接近”耶稣。”
“接近就好了!何必说得那么莫名其妙?”司机笑道,“要不是你说,我还真以为耶稣被钉十字架,要他去救了。”
因为把文学上的词句,用在日常交谈当中,造成误会,是常有的事。
譬如医生对病人说:“你得的是滤过性病毒,病毒侵入肠胃,你要禁食。”
病人心想,医生大概怕我最近没胃口,吃得少,抵抗力不够,所以要我“进食”,意思是多吃一点。
结果他回家大吃大喝,吃了就泻,泻了又吃,病不但没好,还愈来愈严重。他岂知道医生的意思是“禁食”——别吃东西?
譬如你告诉别人:
“今天有个大消息,王部长视事了。”
谁知道王部长是“逝世”还是“视事”?你何不说得白话一点:“王部长今天上任了!”
譬如,你要人给你送头公牛来。
古文里,公是“牡”,母的是“牝”,你明明可以说“送头公牛来”,偏偏要表现有学问,说“请送头牡牛来”。
你能怪人家送来一头“母牛”吗?
譬如孩子们参加音乐比赛,你去评审,最后讲评:
“今天参加比赛的小朋友,技巧都很纯熟,只是诠释不同,有些人 的诠释实在太差。”
结果小朋友回家报告父母:
“我输了,评判老师说因为咱们家的权势不如人。”
第二天他家长找到学校,骂你把政治带到比赛里,评审不公平。你能怪那孩子传话传错了吗?
孩子不懂什么事“诠释”,你何不简单一点说“对乐曲的解释和感觉不同”呢?
除了比较深的文词,甚至在用“白话”的时候,因为情况不同,我们也得考虑对方会不会听错。
举个例子——
“由于王先生阻挡,没有人敢组党。”
“由于王先生组党,没有人敢阻挡。”
“由于王先生阻挡,没有人敢阻挡。”
三个句子听起来完全一样,谁知道是“组党”还是“阻挡”?
所以在说这种句子时,你最好多解释一下。
二、小心“鸡农”变成“鸡”
刚才谈的是当我们用文言文的时候,最好能把它翻译成白话,免得别人听错。但是你知道吗,许多人在这“翻译”的过程里,反而闹了大笑话。
譬如记者播新闻,播到:
“今天上午十点钟,两百多位鸡农,去美国领事馆抗议,他们带了三百多只鸡去,扔在领事馆的门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