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冥想会有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好处。
消除或减轻压力
缓解疼痛、焦虑和抑郁
提升睡眠质量、获得充沛的精力
提升自控力
提升自我觉知能力和专注力
这些都是真的吗?
常有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咨询师推荐冥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无条件的练习冥想。
因为冥想并不是能治愈疾病的灵丹妙药。
多数的冥想以两种形式呈现:
1、专注冥想
2、正念冥想
专注冥想强调注意力集中,通过注意力集中状态下的一松一弛相配合,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而正念冥想,重点在于接纳当下。
它让冥想者关注正在发生的一切,包括身体内部的感觉、自己此刻的想法和身边环境的变化等等,并对此包容、接纳,所以又称作「开放监视」冥想。
专注是手段,正念是目的,都是通过冥想体会活在当下的乐趣。
禅修、催眠状态也能获得与冥想相似的体验。
诸多的测量和研究显示:
冥想会真实的改变大脑——
长期冥想后脑体灰质有相应的改变;
连续8周练习冥想的正常人,其杏仁核的脑细胞体积明显变小,从而恐惧,压力,焦虑等也得到减缓;
其海马体皮层厚度会增加,学习能力,记忆,创造力也相应增加。
另一方面,有冥想习惯的人大脑皮层的反应比常人要轻和慢。
较小的情绪反应,代表着更强的抗压能力和个体的适应能力。
简单的理解就是:练习冥想能让你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内心更不容易掀起波澜。
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冥想的益处是真实存在的。
早在1976年,临床心理学家Arnold ALazarus就报告称——有的个体并没有体会到冥想带来的好处,反而有失败、徒劳和无能的体验。
Lazarus说道:冥想并不适合每个人,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还有的学者提出了,正念冥想可能存在的三个潜在性问题:
有时导致记忆偏差、增加犯罪冲动、动力下降。
所以,对于心理疾病的患者而言,如果你想尝试冥想,建议务必要跟你的医生沟通,并获取是否可行的建议。
如果你误解了正念冥想中的接纳,有可能会让你错过一些治疗时机。
接纳不是放纵状态每况愈下,而是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做力所能及的调整。
对于处在心理疾病状态中的人,冥想并非第一选择,防止情况变得更坏才是更应该做的。
所以我们强调:冥想不能替代药物和专业治疗。
冥想是一种对意识、知觉的训练方法。
就像在健身房锻炼身体一样,冥想训练的是你的大脑。
锻炼能提升抵抗力避免生病,但当疾病来袭,你无法仅靠锻炼恢复健康。
冥想也是一样,规律的冥想能提升适应能力和应激对抗能力,但当被确诊为心理疾病时,你更需要的是药物治疗和专业的心理干预。
冥想的效果真实存在,正是因为这样,有时会被形容成灵丹妙药、万能方法。
也正是因为冥想听起来很「神秘」,才容易被过度包装、宣传。
如果你发现一门冥想的课程或者工作坊,其收费超过了你的理解能力,大可不必参加。
因为其内核十分简单,通常不需要高额的花费去学习。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冥想只是一种帮助自己放松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治疗方法。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冥想来放松,调整身心,那么勇敢去尝试吧。
但如果你想要深入的走进冥想的世界,并试图通过这种形式去改变你的人生,我们希望这能在精神科医生或值得信赖冥想师的指导下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