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用一种范式来做概括,这种范式是一种参考,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这么教。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个“范式”,来表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和孩子去进行一次次的探索和穿越?
1. 导入和预习
① 导入(激发兴趣,建立连接)
② 预习:自学
我并不认为预习是一定要带回家的,我是主张在班级中,在课堂里进行。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a.把文本读正确、流利,没有阅读就没有后面的教学产生;b. 学习生字词,这个任务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完成的;c.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给他一些工具,给他一些学习单,让他自己去完成。
2. 浪漫阶段——初读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我称之为——初读阶段,也就是怀特海所说的浪漫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在自读以后,说说初读的感受,然后借助于阅读学习单进行一些交流。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例如字词句的基本理解,文本的脉络的梳理,文本的内容的基础理解等等。
3. 精确阶段——深入读
这个阶段有两个重点:
a. 围绕教材或者是这篇文本,做精确的知识和训练,实现语文学科素养提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要进入到技能层面,借助于这个文本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
b.从文体、风格、语言等方面出发,培养孩子的良好思维力、理性精神等,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
4. 综合阶段
综合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育人”的阶段,重要的是联结、穿越、验证,激发和创造。老师通过自己的引领、参与、联结,让孩子们和文本产生深刻的生命的共鸣,让孩子这个小小的生命个体融入到“共同体”中去。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打开格局,他们学会和他人对话,和伟大的心灵对话,和自然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地回到生命之源,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文化理解力不断在提高,生命的力量不断被激发,他们会逐渐成长为有信念,有力量的创造者。
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爱德华·斯普朗格说:“与人的生活和个体精神没有关联的知识是无生命的知识,知识必须转向人的内在精神才有意义。”孩子们在一个个文本中验证自己,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源,他们实际上不仅仅在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在做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建构。
5. 拓展和延伸
这个环节并不是每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有,但是,如果你有课程意识的话,会有自己的建构和选择。
拓展和延伸,就是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把孩子带入更广阔的空间里去。让他们去更广泛地阅读,更丰富地实践。
例如二年级的《大禹治水》,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在《新编语文全阅读》中,给孩子提供了三个文本:
1.鲧窃息壤
2.大禹治水 一个更符合儿童,更有血肉的神话故事
3.大禹治水的文言文
四年级的时候,再推荐孩子们去阅读《中国神话故事》《诸神的踪迹》,让孩子们进行文学的阅读,研究性的学习,去研究大禹,是如何疏通江河,治理水患,定九州,确定赋税等等,他的伟大功绩,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就像这样一首诗,我们如果带孩子们去进入,可以在孩子自学朗读的基础上,在预习时,给孩子们提三个问题:第一,你觉得这首诗写在什么季节?写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第二,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景物?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第三,这首诗在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再让孩子们看看,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大家能找到这个字吗?相信大家很容易会找到“愁”这个“诗眼”。
在初读阶段,跟孩子们一起,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以上问题,借助于一些注释和资料,跟孩子们初步理解这首诗。
但实际上,在理清语意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跟孩子们进入更深入的阅读。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问题的探究来实现。
第一个问题,还是这首诗究竟写在什么季节,写的是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情感,写在哪一年,诗人什么样的状态下。
其实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恰恰是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乌啼”,究竟是什么鸟?有人说是乌鸦,有人讲是乌雀,程千帆先生的弟子徐有富教授认为,其实这里写的是乌桕鸟,这种鸟黎明即啼,这首诗其实写的是诗人黎明时分,一夜未眠的羁旅情思。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张继的生平和他写这首诗时候的一些经历介绍给大家。我非常反对老师们一开始讲诗,就总是讲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千万不要那么做,在必要的时候和合适的时候,再给孩子们一些必要的资料和背景。让他们更好地走进诗人当时的心境,历史文化情境。天宝十二载,张继考中进士,在他还没有为官,毫无作为的时候,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奔蜀。天宝十五载,张继羁留苏州,在姑苏城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有他的羁旅的愁思,更有他对家国之忧。
我们还可以继续往前走。让孩子们反复吟咏这首诗,让孩子们一起探究和发现,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愁思的?这个并不难,孩子们在初读阶段,似乎已经找到了,但我们可以问孩子们:这里写到的“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是不是就是现实中的景物?这里我没法展开了。但实际上,在古典诗歌里,很多的景物并不仅仅是现实的景物,而是凝聚着情感和审美的文化意象。正像今天上午刘文颖老师和孩子们共读的诗歌《雨声说些什么》里的雨声一样,从台湾下到大陆,从童年下到今天,就像《枫桥夜泊》里的钟声,穿越千古,一直回响在我们耳边一样,我们可以跟孩子们一起,探索这些意象上凝结着的情感和文化含义,以及用这些文化意象来表达的妙处和审美趣味。
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母语老师
各位老师们,我们要做很多的探究,知识的训练、技能的训练、文学的穿越等等。但是,我认为,在所有一切之前,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母语老师。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优秀的老师也许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特质——
他们热忱地生活,追求自身的和谐和完整。
他们对儿童、母语和教育怀着永远的爱和热情。
他们相信专业的力量,在道学艺术的层面不断修炼提升自己。
他们愿意把好的童书以及更多的好书带给孩子,
他们愿意打开教室的门,把世界带进教室,
他们愿意和孩子真诚地对话和交流,
他们愿意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