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关于美国麻省理工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著作《终身幼儿园》的推荐,其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米切尔教授认为“大约三分之二的小学生最终毕业后将做一些现在都还不存在的工作”,而现实也正在验证这样的结论,随着AI、高速网络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大量的传统产业面临被取代和淘汰;米切尔教授的观点还认为所有的孩子生来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这种能力不一定会自主发展,它需要被培养、鼓励、支持。因此,除了基础知识教育以外,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他的著作里提出了一套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由项目切入,从热情出发, 同伴协作互助,游戏启动内驱,围绕创造性学习螺旋,详尽展示了创造性学习体验的每一步。虽然我不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但长期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和研究,因此对书中所提到的4P(游戏、项目、热情、同伴)学习法,尤其对项目(project)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自身项目管理工作的经历,我对“项目”模式在创新能力的养成方面有些感悟,借此分享给各位朋友。
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有一个环节就是“项目创立”。“项目创立”过程就是把一个概念化的需求或者脑海里的某个设想转化成一个可理解、可感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按项目管理来讲就是定义了一个产品或交付物。在当今实际工作中,经常要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这个过程就是让想法最终变成实物的过程,这就是项目创立的奇妙所在——让想象与实际产生联系。因此,所谓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有不一样的想法,还要能够把想法“落地”,空有想法而不能落地实现,并非真正的创新能力。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没有顾忌,没有约束,因此在童年时代的想象能力是非凡的。例如,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在他们的眼里可能就成为了棉花糖或者可爱的小动物,甚至是不知所云的什么东西,在他们的脑海里都可以有无限的想象。因此,培育孩子把想象予以“落地”的最佳时期就在童年时代。
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女儿向我介绍她在幼儿园实习时期组织的一场美术活动,老师分发给孩子们不等数量的纸质胶带,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贴在一张A4的白纸上面,然后在此基础上涂色或者画画,画好后,把胶带轻轻撕下就会发现孩子们通过绘画所展现的创造能力。有个孩子通过胶带粘出了一件裙子的形状,并在胶带上涂满红色,结果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舞者;还有一个孩子创造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商标。 这样的活动,就是让孩子把想法转化成实际东西的过程。
其实家长也可以经常对孩子进行类似的引导,举个例子,父母有时会跟孩子玩手影,用灯光、手势在墙上投射奇怪的影子,孩子会兴奋地编各种好玩的故事,以前,我们认为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让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但有“项目创立”的思维后,我们可以再多做一些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建议,一起把这些影子图像拍下来,然后用手机录下孩子讲故事的音频,最后做成一份电子故事书,或者让孩子把影像画出来,大人协助记录故事,最后做出一本属于孩子的“暗夜故事绘本”,或许很简单,或许很粗糙,虽然也有大人的帮助,但孩子内心将会有特别的成就感,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想象变成了实物。
以上的两个例子都体现了做项目创立的方式,在大人的引导和帮助下,顺着孩子的想象,引导孩子去把想象变成实物,只要能持之以恒,就能慢慢发现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在不断成长。
请记住,从“想”到“做”才是创新能力,而从小培养创新能力就是让孩子形成从“想”到“做”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