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是一名95后。加入阿大大公司七个月。个性鲜明的他,入职七个月后,感觉特别不适应,辞职了。他辞职的故事很有意思。
主管说:小王,你把这个工作做一下。
小王说:主管,好。
做完,小王说:主管,我觉得这个工作这样做可能会更简单一些。
主管看了一眼,说:你为什么要这么想呢?
小王说:因为……
主管很不高兴地说:叫你做你就做呗,哪有这么多废话。你看了《成人学习理论》这本书了吗?你懂这个道理吗?
小王说:我是新人,我只知道公司最近员工离职有点多。
主管说:这不是你要关心的事情。你只管做好你的事情就好了。你看其他人哪有你这么多意见。
小王看了一下周边的同事,65%的同事脸上写着服从。偶尔一二个对他投射过来抱歉的眼光,还有三三四个脸上写着支持。
小王想了想:我是要服从呢?还是要放弃呢?
最后,他选择了放弃。所以,他离职了。
经历了兵荒马乱的毕业季,今年的820万毕业生已经正式告别校园。从学生到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往往既是转型期又是迷茫期。
2018年8月9日上午#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这是一个年轻人慢慢登上历史舞台,慢慢进入人们眼帘的新的开始。但是,各种种样关注的主题慢慢地随着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也慢慢越来越受到重视。报告显示:职场人首份工作在职时间缩短。据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显著缩短,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报告指出,日前,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换工作……“洞察”报告指出,90/95后们频繁且短暂地更换第一份工作。
一方面在于他们更加追求独立自主,关注自身感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旦发现工作与期待不符则会更快做出其他选择;加之如今获取职业信息和机会的渠道越来越快捷和便利,更换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和频繁。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落差。
此外,中国青年报曾做过调查,更多的职场人选择辞职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言不合就辞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裸辞”。

在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2名18~35岁的职场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2.5%的受访职场青年“裸辞”过,49.4%的受访职场青年考虑过“裸辞”。不满意薪酬福利(52.1%)和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模式(51.4%)被受访者认为是职场青年“裸辞”的主要原因。
网友评论亮了:7个月太长了
看到调查结果,不少网友淡定表示:这并不奇怪,还有更短的……


还有人说这不能全怪95后吧,有些工作活累工资少,干嘛不辞职↓↓↓



也有网友对95后离职表示理解↓↓↓



反思:这样的离职理性吗?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部分受访者表示,每次辞职都是经过一番考虑,不过,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找工作时不够严谨,盲目听从,导致频繁换工作。
在以上几组数据的对比中,我们会发现,70后到95后,第一份工作的离职时间越来越短。除了各种外在的原因外,一个心理学实验的名词也进入我们的视野——无条件服从。跟95后相比,70后,在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对制度的遵守、对上级的服从,等各个方面,毫无疑问,表现出服从力。他们的服从包括两个方面:对上级的服从,对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的服从。而95后更多表现出的对上级的不服从,对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的不服从。从众在他们中间反而变的突出。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对权威的质疑?还是因为对规则的漠视?还是因为个性的彰显?
关于服从的经典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家(S.Milgram)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这项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验之一。米尔格拉姆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以每小时4.5美元的价格招聘到40名自愿参加者,他们包括教师、工程师,职员、工人和商人,平均年龄在25-50岁之间。实验者告诉被试将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实验,要求两人一组,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其中一人当学生,另一人当教师.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关联词,学生的任务是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这些词,让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二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了,教师就通过按电钮给学生以电击作为惩罚。事实上,研究者事先已经安排了每次抽签的结果总是真正的被试者作为教师,而作为学生的却是实验者的助手。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的假被试和当教师的真被试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被绑在椅子上,以便在记忆词汇发生错误时被教师惩罚。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通过声讯的方式进行联系的。教师的操作台上每个电键都标明了电击的严重程度,从15V的"轻微"到450V的"致命"。这些电击实际上都是假的,但为了使教师相信整个实验,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V的电击作为体验。在实验中,每当学生出错,主试就命令教师施与电击,而且要加大强度;随着电击强度的增加,学生也由呻吟、叫喊、怒骂逐渐到哀求、讨饶、踢打,最后昏厥。'若被试表现犹豫,主试则严厉地督促他们继续实验,并说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电压增加到300V时,只有5人拒绝再提高电压,当电压增加到315V时,又有4人拒绝服从命令,电压为330V时,又有2人表示拒绝;之后,在电压达到345V、360V、375V时又各有1人拒绝服从命令。共有14人(占被试舶35%)做出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主试的命令。另外26个被试(占被试的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验的最后,尽管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

在完成了自己的一系列实验之后,米尔格拉姆说:“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服从问题并不完全是一个心理问题,社会的形式、形态以及发展方式,都与服从有很大的关系。
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以等级形式组织成了一个个的群体,这些群体可以战胜实际环境中的各种危险,应对竞争种群带来的威胁,还降低了从内部瓦解的可能性。在这个等级结构中,所有的人都有相应的位置,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将自己安放在这里,就能和等级结构中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而一旦自己要改变这一位置,就意味着要挑战权威,这会导致组织结构的重新建构。无论是一个家庭、一个部门、还是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对每一个具有等级体系的社会组织,服从都是一个选决条件,这是组织生存所需要的,服从能力也自然成了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飞机飞行的过程中,机长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一旦即将抵达机场,他就必须将指挥权交给塔台来调度,如果没有这样的服从能力,就没有人敢坐飞机了。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小型组织的权威,但同时又是更高一级组织的组成部分,大家都建立起服从的意识、具备服从的能力,整个系统才会具有连贯性的特征,才能够正常运转。
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新社会意识形态的出现,服从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挑战权威,尝试改变,所以,在服从与被服从之间,还有什么变化是你和我没有察觉的呢?一个人进入到“代理状态”之后,就会变得与之前的自我完全不同。他的性格中会出现很多平时罕见的新特征。首先,他们都希望在权威面前留下好的印象,所以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将自己与权威的关系来渗透在其中;其次,他们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便最大限度地接纳权威的影响,而有意无意地降低其他人传递过来的信号。就像单位开会时,领导的一句话大家都记得很牢,而且能够及时回应,而周围其他人的话都被一掠而过那样。其实很多时候,领导也只是重复了其他人的一些话语而已,但在部下的眼中,领导具备某些超人的特征。第三,在自己做出了相关的行为之后,会将解释权交给权威,由权威来解释自己行为的含义。第四,个人认为对权威的命令负有义务,但对权威所发布的命令的行为内容却不承担任何责任。在这里,个人的道德感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关注点:下级会因为是否充分完成了权威要求的行为,而感到自豪或羞愧。在我们的语言中,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忠诚、尽职、纪律等,其实都在强调个体对权威应尽的责任。95后会用多长时间才会融合到这个服从的团体中呢?
你是一个服从者吗?如果你去做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你将会发生怎样的行为呢?
《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 [美]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著赵萍萍 王利群/译 新华出版社 2015.10(第二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