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版野史历史有意思
唐潮|古人是如何送别的?唐人的送别风俗

唐潮|古人是如何送别的?唐人的送别风俗

作者: 蓝胖说说 | 来源:发表于2023-04-23 20:04 被阅读0次

    在送别这件事上,现代人与古人最大的差异是其在意程度,前者因交通便捷,科技发达,若想要见面,打开网络随时能在网络上相聚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古人送别,因那时道路崎岖,交通落后,路途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亲们好友一别,恐难有再见之期,故古人对送别这件事非常重视。以唐朝为例,据统计,四万八千九百多首的《全唐诗》中,约六千一百五十首送别诗,唐人送别之频繁可见一斑,其中有集体送别的、也有个人送别的,这些送别诗歌在唐朝形成规模,为研究唐朝风俗留下了宝贵资料。这些送别诗歌是后世观望唐朝的一面镜子,更是看待升斗小民的生活的窗口。

    集体送别

    送别是人们社交活动一种。唐朝官员和士人们因工作情况离别较多,他们多是组织宴会送别、唱和,有官方集体安排,也有私人活动,以上场景数量不分伯仲。唐初官员巡边上任、将士出征或到其他地方就任,根据情况举办大型或小型的送别宴会,宴会上的送别诗多是应酬之作。

    唐人的集体送别践行,多会举办大型宴会。在宴会中,部分达官贵人士子被要求即席赋诗,在这情况下作出的诗作,被称之为应制送别诗,其在唐朝非常流行。景龙二年,集体送宋之逊到许州上任,他们写了七首同名诗作《饯许州司马赴任》。景龙三年,集体送唐贞休上任,他们写了十一首同名诗作《饯唐永昌》送别。在唐朝集体送别中规模最大的是送金城公主和亲,所有在京官员被要求送行,应制赋诗《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累计十七首。在唐朝,应制赋送别诗是一种风气,这些送别诗题材相似,且为应皇帝或其他官员的要求下写作,容易千篇一律,且有一定的官场色彩,被认为缺乏艺术特色,事实上,这类作品中也未见非常出彩的作品。

    以上的践行送别。到了唐玄宗年间,除了送别官吏赴任、将士出征外,送别场景又增加了辞官归乡、外国使节回国、著名道士回山等。

    以辞官归乡举例。送贺知章辞官归乡回宁波,唐玄宗组织了一场盛大集体活动,他亲自操刀写诗:“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在诗中,唐玄宗表达了对贺知章辞官的惋惜之情,也表示自己非常尊重贺知章的选择。在这次送别集会上,有其他官员应制集体送别诗,被时人编制成册,统一标题为《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不过可惜的是,现仅存李白和李林甫二人诗作。

    又如,外国使节回国、著名道士回山的送别。唐朝中前期与日本、新罗保持良好的关系,时有外邦来朝情况。在日本使节归国时,唐玄宗安排宴会招待,并作诗一首并亲自操刀赋诗送别,表达了希望归国的使者能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日本,也关心他们归途安全。

    个人送别

    相对于集体送别,唐朝的个人送别规模较小,送别亲朋好友赴边、赴任、归山隐居、贬谪,因非集体活动,个人色彩可自由发挥,也较为丰富。

    送别赴边的诗作,在唐初表现的较为积极向上,在唐中晚期大部分送别赴边有一种悲凉和无奈。唐初整个中原处于上升发展状态,人们渴望奔赴边疆,建功立业,博得功名,那时大部分的送别诗中有一种英雄气概。

    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中豪迈气息一览无余;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的“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歌颂了将士们英雄主义,对书生表示藐视。但是在中晚期送别诗作却少了豪迈,更多是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描述和痛心疾首。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中“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对国家未来表达了自己的深深忧虑,这时人与了自荐的离别情绪被大环境的忧虑淡化。

    在那个时代送别中也有对被贬谪者的安慰,这很少出现在集体送别情况下。古代官员落第、被贬谪是一件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人们的送别时多会鼓励远行人尽快振作起来,也会表达同情安慰。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中“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这句诗感慨对好友处境同情和安慰。类似的诗作在唐诗中较为多见。

    个人送别大多出于本意,交心即可,无标题限制,无文风限制,无创造约束,可表达鼓励,可以表达同情,也可以表达不舍,这些情感已回归人们的情感本身,脱离了集体创作套路限制,反而容易出精品。以上列的诗作后世流传,却仅为唐人送别诗作的窥其一斑。

    送别情结

    唐人有折柳赠别情结。唐人延前人风俗,亲朋好友送别,送行者折柳条赠给远行者。唐人柳相关的话别随处可见,一说是因柳树自活性较强,折柳相送,希望友人、亲人能够有柳树一样顽强的生命力,出行随遇而安,保重自己;还有一说,认为古人有着插柳、戴柳的习惯,在他们心中柳枝有着驱鬼辟邪的保护作用,送于友人,更是保护有人平安的寓意;当然最为人熟知的说法是三个关于柳的谐音:柳与留谐音,表达送行人不舍,留人的想法;柳絮的“絮”与情绪的“绪”谐音,表达了离别带来的情绪;柳丝中的“丝”与“思”谐音,表达思念的态度。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的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把杨巨源的不舍离别之情凸现纸上。李白的诗作《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提到的“闻折柳”,是唐人送别指定曲,在唐人听来每每听起就会惦念对方。

    除了折柳情结,唐人的送别还有时间情结。现代人送别是随时随地,古人的送别时间和地点都有讲究的。在时间上,从《全唐诗》去看,古人送别多选在黄昏或稍微晚一点,个别出现在白天或者早晨的情况。为何会这样呢?或许这与唐人就餐习惯有关,到唐朝人们仍保持一天两顿的生活习惯,早晨大约是九至十点为一天的第一餐,这是他们的“朝食”,下午三点至四点为第二餐,叫做“晡食”。

    人们习惯把“晡食”作为饯别宴席。吃完这一餐后,该远行的人远行,他们大约二十里左右找客栈住下。这成为一些唐人的出行基本流程。傍晚送别,依依不舍,情深义重,不乏其例。刘禹锡在《送李庚先辈赴选》说到“离筵洛水侵杯色,征路函关向晚尘”。这里的“向晚尘”说的就是傍晚送别的情况,宴会结束后也快到傍晚了,送行人和远行人就此别过。杜甫在《送杜十四之江南》的“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提到了杜甫送别的时间点是在日暮黄昏。

    唐人的折柳情结和黄昏送别有其时代特性,未能进入现代人风俗,但想其黄昏时刻,离人远行,折柳相送,定值得余生回忆。

    唐有集体送别,大家在宴席和送别情景下应制作诗,留下了很多宝贵诗作,这些成为世人研究唐人生活习惯、历史风俗重要资料;唐个人多有送别之事,他们用其饱满离别之情的句子记录离别,后世的我们隔空也能感受到祖先们融入文字的一言一行。也许,在那个诗歌的鼎盛时期,送别不仅是人们日常行为,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宝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潮|古人是如何送别的?唐人的送别风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yy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