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泉州民风淳朴,和北方城市相比,十分重视亲族文化。阿包家在泉州南安农村,婚嫁更是合族大事。
我第一次来,是见家长那回。彼时我和阿包相识一年多,互相看对了眼,就以准媳妇的名义上门了。来之前我花费数月,追一部每集100分钟共400集的台湾狗血情感剧。没错,这剧对白全是闽南话,我打算自学成才。
我的闽南话教学片但我还是天真了。去阿包家之前,我已看过120多集,如果不盯着字幕,能大概听懂五分之二的内容。我内心有点小得意,幻想在阿包家跟亲友聊天时露这么五分之二手。然而在动车站到回家的路上,我的自信就已经彻底崩塌了。来接我们的是大堂哥和大堂嫂,为什么他俩说起闽南话来,和我在台剧中听到的完全不一样?!说好的五分之二呢?!为什么我能听懂的只剩下了几个单词?!
“代志”“虾米”“厝”“dua lang”"老lang""老被""老目"……
真的,我能听懂的单词数量绝不超过十根手指,脚趾想来凑热闹都完全没有机会,上面段末其实根本用不着省略号的。
这毫无保留的打击让我沮丧极了。我依稀回到了学生时代,当年学外语,听课本录音和中教老师说话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每次听抄原版电影就被打回原形。后来阿包好奇地看了半集我的教学片,得意洋洋地帮我分析:“电视里的台词还是有点太正式了,我们平常说话才叫原汁原味呢。”
嗯呐没关系,现在我可以深入到语言环境中进行沉浸式学习了。
图源网络头一次来阿包家,固定娱乐项目是串门。串之前,借这机会他们自己也要先捋一捋。
大堂哥掰着指头数半天,告诉我:“咱们这一大家子现在一共87个人啦,算你在内。”大家已经知道我水平了,暂用普通话先。
咦?现在就算我?
“当然精确地算要结婚之后啦,我们这边媳妇都是要入家谱的,这87个人包括所有嫁进来的啦,女儿小时候也算,嫁出去的不算哦。”
哦。
这87人,是从太爷爷那辈开始算的,下面有阿包爷爷和他的四个亲兄弟。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对的,太爷爷后来续过弦。太爷爷还有个弟弟,年轻时就去了菲律宾,特殊年代断了通信,如今,这边和那一脉已经完全失联了。这时我突然发现,敢情大堂哥原来是长房长孙。
我激动地悄悄戳阿包:“长房长孙啊呀呀,好有家族小说的感觉哎。”
搜图片“长房长孙”出来的我并没有夸张,此前“家族”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太陌生。我爷爷家是贫农,他还是小孩时就跟着父兄来城市讨生活,后来两个哥哥辗转落脚其他城市,几十年来,偶尔我们回老家,去看望唯一的姑奶奶。我从没见过我们的家谱,见有人起名要讲究“字辈”,总觉得帅极了。
而这回,终于让我真切地体验到闽南宗族文化了。跟大家一起来到村里宗祠给祖宗烧香磕头,我才知道,原来除了这87人,阿包他们这个快2000人的大村中有近一半都是同姓。几百年前有同一个祖先,几百年后共同出钱修葺了这个气派的宗祠。每个男丁捐了多少钱都刻在一面墙上,经济条件好的,多上万,普遍的也得上千。往对面墙看去,刻录的是已出嫁的“宗姑”捐钱数,反正也不算在族谱内了,多几百元上下。
虽然同胞众多,离开宗祠,首先要串的还是87人至亲圈。太爷爷那辈早驾鹤西去,爷爷辈的也只剩了一个叔公,奶奶和婶婆们倒是基本都在。阿包奶奶不必说,她最心急宝贝乖孙的姻缘大事,当晚我和阿包一到家,就见到等在堂前的她。上到二楼客厅,跟长房长孙聊了一会天,阿包爸爸和阿包妈妈才上来,亲切与我相见。后来我才知这是有说法的,公婆第一次见准媳妇,不能直接见面,非得先有其他人在前不可。真是一方水土一方民俗。
后面一一拜访各位叔公婶婆和叔叔姑姑,就很热闹了。看着从小长到大的侄儿带回了女朋友——这是民间最喜闻乐见的串门主题了。上一辈和上上一辈,包括阿包妈妈、伯母在内,很多人都不怎么会说普通话。 阿包妈妈拉着我手走在最前,每次一进门就给我指:“挨细今博(这是婶婆)。”
我乖巧喊:“今博~”
今博赶紧应我,让我坐,今博媳妇迅速端出功夫茶具和各种零嘴,大家欢乐落座,今博家有普通话说得好的会跟我多说两句,然而没一会我就只能听到闽南话了。我倒也不介意,一边瞎听,一边忙不迭地喝茶嗑瓜子嚼盐水干花生,有重要笑话阿包会给我翻译,我通常在众人笑声的后半段加入。
图源网络然后再去下一家。
“挨细今博~”
“今博~”
#¥%…………&&%¥%¥##
哈哈哈哈哈哈
¥%%……!)…&***&&……¥¥#
啊茶好香,花生好好吃。
如此循环,吃饱喝足。
回家路上,阿包问我,怎么样,有没有学会一点?
我打嗝,嗯嗯,今博这个词,我熟得很啦。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